地黄汤

地黄汤

【处方】:地黄(锉,炒)1两,当归(切,焙)1两,黄耆(锉)1两,阿胶(炙令燥)1两,艾叶(炒,焙)3分。

地黄

又名: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 生地黄:甘,寒。

功效: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阿胶

又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血虚证;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妊娠下血;崩漏;阴虚心烦失眠;肺虚澡咳;虚风内动之痉厥抽搐。

艾叶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主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血伤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病论】

常用方剂—漫谈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载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瘟”即瘟疫,亦称温疫。是感受自然界疫疠之气而引发的、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所谓“疫疠之气”,又称毒气、戾气或杂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古人认为,疫病之气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与久旱、酷热等反常气候有关。因此,瘟疫也可以理解为就是“热疫”。清瘟败毒饮所主治的证候,便是因疫毒邪气内侵脏腑,外窜肌表,气血两燔,表里俱盛的火热实证。临床表现为高热汗出,大渴饮冷,口干咽痛,头痛如劈,干呕狂躁,神昏谵语,或吐衄,或发斑,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细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等。
所谓“气血两燔”的“燔”,是焚烧之意,形容火热之盛。在热性疾病中,气分的热邪未解,而血分的热邪又盛,便称为气血两燔。在上述的种种症状中,高热、汗出、大渴、脉浮大而数等是热毒在气分,损伤津的表现,称之为“四大”症;吐血、衄血、发斑、发热等、则是热毒盛于血分,迫血妄行的结果。其他如咽痛唇焦、头痛如劈等,是毒热上攻,清窍不利;干呕狂躁,神昏谵语等是毒热扰动心、胃之故;四肢抽搐是热毒灼肝,筋脉挛急;四肢厥逆(手足发凉)是热毒内闭,阳逆不能外达四肢。尽管症状纷纭繁杂,总的病理机制则是温疫热毒,两燔气血。清瘟败毒饮顾名思义,正是具有清气凉血、泄火解毒之效,故而恰用于本类病证。
本方的药物组成是:生石膏30-60克(先煎),细生地10-30克,乌犀角6-12克(磨服),真川连5-12克,知母、元参各12克,栀子、桔梗、黄芩、赤芍、连翘、丹皮各9克,鲜竹叶、甘草各6克。先煎石膏,煮沸10余分钟后,再入其他药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先煎兑入,分2次服。以上各药的剂量系据临床用量酌定,不同于原方。特别是生石膏一味,原方用量甚大,最多达240克,以致医家不敢用,病家不敢服,药店也不敢卖。但原书认为:“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数十年来,颇堪自信。”这说明,投药是否恰当,关键在于辨证是否准确。清代医家王士雄说:“先议病,后议药,中病即是良药。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苟食而不化,则粗庸偏谬,贻害无穷,非独石膏为然。”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清瘟败毒饮是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其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颇强。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热。因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经的气血皆禀于胃,所以胃热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石膏配知母、甘草是白虎汤法,有清热保津之功,加以连翘、竹叶,轻清宣透,驱热外达,可以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再加芩、连、栀子(即黄连解毒汤法)通泄三焦,可清泄气分上下之火邪。诸药合用,目的在大清气分之热。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共用,为犀角地黄汤法,专于凉血解毒,养阴化瘀,以清血分之热。以上三方合用,则气血两清的作用尤强。此外,元参、桔梗、甘草、连翘同用,还能清润咽喉,治咽于肿痛;竹叶、栀子同用则清心利尿,导热下行。综合本方诸药的配伍,对疫毒火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的证候,确为有效的良方。目前对于乙脑、流脑、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产后高热等病见于上述气血两燔证候者,也常用本方治疗。
歌诀:
清瘟败毒地连芩,
丹栀竹叶甘石寻,
犀角元翘知芍桔,
清瘟解毒亦滋阴。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