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

膏药

【处方】:当归半两,官桂半两,川乌半两,香白芷半两,草乌半两,玄参半两,大黄半两,干地黄半两,赤芍药半两,桃枝21寸,柳枝21寸,红丹半斤,白胶香半斤,蜡2两半,密陀僧1两半。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川乌

又名:乌头、五毒根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草乌

又名:乌头、五毒根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玄参

又名:重台、正马、玄台、鹿肠、鬼藏、端、咸、逐马、馥草、黑参、野脂麻、元参、山当归、水萝卜

性味:味甘;苦;咸;性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大黄

性味:苦,寒。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干地黄

又名:生地黄、原生地、干生地

性味:味甘;苦;微寒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主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血热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少经闭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密陀僧

又名:陀僧、没多僧、炉底、银池、淡银、金炉底、银炉底、金陀僧、蜜陀僧

性味:咸;辛;平;有毒

功效:燥湿;杀虫;收敛;防腐;解毒;。主疮疡溃烂久不收收敛;口疮;疥癣;狐臭;汗斑;(黑干)黯;酒皶鼻;烧烫伤;湿疹

【制法】:上用清油10两,先将当归、桃柳枝等10味入油内煎,以黑为度,去滓,滤净油,慢火再煎,徐徐却入红丹,用长柳枝频频搅匀,药将成,入白胶香,次入蜡,又次入密陀僧,将药滴入水中成珠为度,出药,坐水中1日夜,出火毒可用。

【功能主治】:发背疮。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七七引《经验良方》

【病论】

漫话铃医

铃医又称走方医、草泽医、串铃医,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他们常手持串铃沿途摇动,或敲打竹板等,四方行医。在我国已执行执业医师制度的今天,铃医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作为一个医学流派,为人类的健康和繁衍也作出一了定贡献。
铃医治病有三个特点,在由清代名医赵学敏与老铃医赵柏云所著记载铃医医疗经验的书籍《串雅》中写道:“走医有三字决,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走医有四验以坚信流俗:一取牙、二点痣、三走翳、四捉虫。
由于铃医周游四方行医的特点,注定了在生存的过程中,治病也必须贱,验、兼,即所谓“取其速验,不计万全”也。铃医极少用补药,也绝对不会有服药到几十剂、几个月而病自愈的治病风格。后世有人评论铃医治病特点多重视经验,较少臆想。其方药味简单,多无君臣佐使诸理可寻。铃医治病所依医理较简单粗俗,但确有良效。
铃医治病多内外兼治,但对外科疾病和奇病杂症治法较为娴熟。如对外疡、疥、癣、瘤、痣有很多外用方药,而对无痛拔牙、烫伤、溺水、中恶卒死、砒中毒等也各有招术。铃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灸、拨罐、膏药、填脐、涂掌、烘、蒸、熨吸等等,无所不能。铃医还善用单方,如用生半夏塞鼻治疗中风不语,赤小豆疗痈疖,土蜂房疗脱疽,五倍子涂足治口舌生疮。不管何种方法,何种方药,都本着便宜、方便的原则,且以验为要。下面两个医案,可反映铃医治病的特点。
镇江府徐守臣之母,年逾六旬,忽患粪从呕出,诸医不效。请薛一瓢诊视,曰:熟思此病不特胃气上逆,并且必由今乱于中,大肠传道失司,现在却无的对之方,急切不能施治,容缓数日再当造署。归而翻诸所藏,并无有此一症,而又无此方一日,遇一虎撑先生,问以有无治法?云:有吾师能治之。薛问令师安住?云住南郊。遂往见老翁。翁以药末十服授之。问是何名?曰:一味通幽散,乃蜣螂虫也。归而往诊之,先以五服治之而病愈,不一月又发,更与五服,乃断其根。(《薛一瓢医案》)
在《苏沈良方》中曾记载,欧阳修得暴下,国医不能愈,他夫人对他说:“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欧阳修说:“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背着他把从铃医处买来的药与国医药混在一起给欧阳修吃,一服而愈。欧阳修知道后将这位铃医找来,以重金求其方,商讨良久铃医才告诉他:药方很简单,只用一味车前子,研为末,米饮下二钱匕而已。并告诉欧阳修:“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
此外,铃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自己的一套行话,如有一类铃医常手持一中空形如环盂状铁器,里面有铁丸,周转摇之以告人。铃医把以此铁器为标记的这类大夫称为虎刺;把手持药囊的铃医称为无且囊;把带有用以取牙的马口铁小筒的铃医叫折脆;持竿布,卖膏药的叫货软;两个人配合治病叫拢工,共分酬金叫破洞;赚人财帛叫捞爪,脱险叫出洞……
药上行的叫顶,下行的叫串,顶药多吐,串药多泻,串顶以外的方法叫截法,即使其病截然而止之意。
因为铃医之技,皆师徒口授,虽注重经验,但多无论说。方虽本前人,但又不能尽通古人之意。其游走江湖四方行医者,多无名之辈,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得不到正统医家的承认。加之铃医之中医术高低参差不齐,有些医生确实凭几种民间疗法和祖传医术,奏效甚捷。而有些医生仅微通医术,略知药性,甚至有些医生以卖药为最终目的,故总给人一种江湖郎中多骗术的感觉。
今日,笔者认为游医走医的这种行医方式应该取消,但民间医药的一些精华还是应予以重视并不断地整理发掘的。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