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丸

沉香丸

【处方】:沉香3分,补骨脂1两(微炒),石斛3分(去根,锉),桂心3分,木香半两,牛膝3分(去苗),萆薢3分(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羌活3分,芎?半两,杜仲3分(去粗皮,炙微黄,锉),白术半两,熟干地黄3分,防风半两(去芦头),漏芦3分,白茯苓3分,槟榔3分,当归半两(锉,微炒),海桐皮3分(锉)。

沉香

又名:蜜香、栈香、沉水香。

性味:辛;苦;温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降逆;纳气平喘。主脘腹冷痛;气逆员息;胃寒呕吐呃逆;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

补骨脂

又名:胡韭子、婆固脂、破故纸、补骨鸱、黑故子、胡故子、吉固子、黑故子。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腰膝冷痛;阳痿精;尿频;遗尿;肾不纳气;虚喘不止;脾肾两虚;大便久泻;白癜风;斑秃;银屑病

石斛

又名:林兰、禁生、杜兰、石蓫、悬竹、千年竹

性味:甘;微寒

功效:生津益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胃痛干呕;肺燥干咳;虚热不退;阴伤目暗;腰膝软弱

木香

又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

性味:辛味辛;苦;性温

功效: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 ;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牛膝

又名: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充膝、接骨丹、牛盖膝头

性味:苦;酸;性平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敌国(火)下行;利尿通淋。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征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

萆薢

又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川萆薢、粉萆薢、山田薯、土薯蓣、麻甲头

性味:苦;平

功效:祛风湿;利湿浊。主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

附子

性味:辛;甘;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羌活

又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杜仲

又名:思仙、思仲、木绵、檰、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

性味:甘;微辛;性温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腰脊酸疼;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漏芦

又名:野兰、鹿骊、鬼油麻、和尚头、大头翁、独花山牛蒡、祁漏芦、禹漏芦、龙葱根、毛头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乳。主疮疖肿毒;乳痈;肋腺炎;淋马结结核;痔瘘;疥癣痒疹;目赤肿痛;痢疾;蛔早腹痛;风湿痹痛;闪腰岔气;跌打损伤;产后乳汁不下

槟榔

又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海桐皮

又名:钉桐皮、鼓桐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

性味:苦;辛;平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杀虫止痒。主风湿痹痛;肢节拘挛;跌打损伤;疥癣;湿疹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脏风虚冷滞,腰间久痛,连腿膝痹麻,或时疼,乏力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四

【病论】

藏医药对疫病防治的认识和经验

北京藏医院 黄福开 仲格嘉 王春雷 编者按: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在疫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对疫病的认识、诊断、预防、治疗等均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本报特编发北京藏医院黄福开等的文章予以介绍,供广大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作者借鉴、参考。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属于藏医学“瘟疫病”范畴。藏医药在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并在近年发生的SARS、人禽流感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藏医学对流感疫病的认识和防治手段。 [b]藏医药疫病防治历史与现状[/b] 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疫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藏区很早就有防治传染病的风俗。藏族人民对传染病早有正确认识,切断疫病传播途径、隔离患者成为一种自觉。吐蕃时期藏族先民就对疫病发生进行逐年记录,敦煌藏文文献《大事纪年》中就记载了各地发生疫病的情况,这对于研究疫病的发生规律,采取预防措施十分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流感等疫病防治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藏医药在重大疫病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3年,北京藏医院编制了《藏医防治非典方案》,根据藏医经典研制成功“九味防瘟散”,通过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专家鉴定,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9月14日,北京藏医院等单位组织召开了防治人禽流感学术研讨会“中国原创医学应对新型强毒性流感学术研讨会”,编辑了《中国传统医学与疫病防治(研究资料汇编)》,并在医院领导小组带领下,迅速编制出了《藏医防治人禽流感预案(初稿)》。由黄福开院长主编的《中医疫病学》荣获2005年度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一系列工作在疫病的藏医药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为疫病的藏医药防治在学术上、技术上做了大量储备。 当前,甲流感在全世界蔓延。北京藏医院充分发挥藏医药在防治传染疾病方面的优势,编制“藏医药防控甲型流感预防与治疗方案”,及时挖掘藏医药中的芳香类药物,以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治甲感藏药。基于此前藏医药在防治“非典”和人禽流感等疫病时的成功经验,在原藏药“九味防瘟散”的基础上,针对甲感的藏医病因学和病证特点,改良和完善九味防瘟散,开发新剂型,制出藏药“九味防瘟粉香囊”。北京藏医院在香熏法防治疫病方面的经验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肯定,2009年4月北京藏医院受北京市中医局委托,加工生产中药“防疫香囊”,与藏药“九味防瘟粉香囊”一起紧急投入生产并服务于首都一线医护人员,在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防控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b]藏医学对疫病的分类[/b] 成书于8世纪的《四部医典·秘诀部》中将瘟病、痘疹、麻疹、流行性感冒、白喉、炭疽等疫病归到第三品热病疫病诊治法中,可以演变出10种疫病。19世纪,在著名藏医学家康仓珠嘉所著的《医学秘诀荟萃益利新光》中,瘟病的分类与《藏医医诀补遗》相同,而疫病种类增至35种。 依据现有报道,甲型H1N1流感主要有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病症表现,部分患者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结膜等多种途经传播,从以上症状中可以看出,首先它有高热症状,属于藏医三因中的“赤巴”类病,“寒热”两型中的热型,而且有一定的传染性并出现严重的症状,因而属于藏医温疫病种。 [b]藏医学疫病病因学[/b] 藏医学认为,疫病的病因包括总病因和具体病因两类。 疫病总的病因来源于藏医学对自然与人关系的基本认识。藏医学认为,众生的身体是由四源形成,疾病也是由四源产生,药物同样也是由四源生成,因此身体与疾病以及治疗的药物实为同源,大自然与众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由于自然界的突变或人为地破坏了自然界大环境的和谐,导致时令、气候等发生一系列偏盛、偏衰或紊乱等反常现象,就将给包括人类在内的众生带来不可低估的灾难性疾病。《四部医典·秘诀部》热症的总治法章中指出:“没有时令病邪的外缘,就不会引起疫热症”,说明发生疫情的主要原因是时令、气候的变化,以及疫源病气的传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开采,在人际交往中间叛离戒规,会发生各种矛盾,这些因素会引起外界条件反常和人们内心的痛苦,为病气传播创造了内外条件。此时病气如云弥漫在空气中,于是时疫、肠痧、白喉、炭疽、天花、流感接踵而至。其中疫病,除以上病因外,还有一些特异的病因。《四部医典·秘诀部·喉哦、炭疽章》中说:“疫病是存在于血中七种毒虫所引发,毒虫色如红铜肉眼看不见,窜行极快,弹指间能遍布全身”。八邦焕嘎玛丹增赤烈热杰的《四部医典释难》也谈到:“疫病是身体中固有的病虫与外界‘巴日巴达’毒虫相遇,侵入人身七正精和三秽物中,引起的一种即刻夺取生命的凶猛疾病”。《藏医医诀补遗》进一步介绍说:“巴日巴达毒虫体形如蛇,头如石龙子,口大身长,多足如蜈蚣,长有风翼,到处飞窜,随空气进入人体毛孔而发疠疫病”。 根据现有资料描述,甲型H1N1流感属于藏医十八种“年日木”(瘟病)范畴。藏医认为“瘟邪”病原体大体上分为两种,即“巴日巴达”和“之之伙”,藏医认为这两种病原体可以有许多变种,并且对病原体的形态也有一定的描述,其形体有象壁虎一样的头,嘴大,象蜈蚣一样有许多肢体,在空气中飘荡,随空气进入人体毛孔而发疫病。 [b]藏医学对疫病的诊断[/b] 藏医认为:目前爆发的甲感属于藏医“年日木”的范畴。此类疾病的易感人群为青壮年,是由赤巴之邪引起的热性传染疾病之一,其临床特征与现阶段卫生部公布的甲感症状极其相似,临床分为3期: 未成熟期:身重倦怠、多梦、哈欠不断、神昏如醉、口苦头疼、恶冷喜热、脉细颤动、尿液混浊。 增盛期:身重恶臭、口干舌燥、尿液混浊、神志恍惚、目赤而黄、脉细而数。 空虚期:腰酸骨痛、多汗无眠、头晕耳鸣、口渴欲饮、战栗谵语。 “年日木”的诊断方法分望诊、触诊、问诊三诊法,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病症的不同表现而在诊法上有所侧重。 望诊:“年日木”的未成熟期,望诊可见患者面有倦容,哈欠不断、神昏如醉、恶冷喜热、尿诊可见其尿液混浊。 “年日木”的增盛期,望诊可见患者神志恍惚、目赤而黄,可见舌苔、牙齿、口唇污垢增厚,尿诊可见其尿液色红、味臭、混浊物厚。 “年日木”的空虚期,望诊可见患者多汗、战栗谵语,舌诊可见舌质干红燥。 触诊:“年日木”的未成熟期,触诊可觉患者体温升高,脉诊可见脉细颤动。 “年日木”的增盛期,触诊可觉患者体温升高,脉诊可见脉细而数。 “年日木”的空虚期,触诊可觉患者体温基本正常,脉诊可见脉浮。 问诊:患者有明确疫区或疫源接触史。 “年日木”的未成熟期,患者多身重倦怠、多梦、口苦头疼。 “年日木”的增盛期,患者自觉身重、口干舌燥。 “年日木”的空虚期,患者多腰酸骨痛、头晕耳鸣、无眠多汗、口渴欲饮。 [b]藏医学对疫病的治疗[/b] 1.从病源入手的总体治疗原则 尽管《四部医典》、《甘露宝瓶》、《藏医医诀补遗》、《藏医实践概论》等重要藏医典籍中关于疫病种类记载不同,但其对于瘟病和疫病病因总的认识十分一致,只是由于侵犯部位的不同,而引起病种的差异。为此,藏医学在疫病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求从病因即源头开始治理,只有消除病源,才可能治好具体的疾病。 2.依据病势而定的具体治疗原则 瘟病与疫病有不同的治疗原则,依病势而定。《藏医实践概论》说:“热、瘟、疫三者依次更凶猛、传播迅速,而退热药物不医瘟病,单治瘟病药物不易除疫,寒性药物可以退热但不能除疫,毒性药可以除疫但不宜于热病,如饮水解渴但不能充饥,食肉解饥但不能解渴一样,对治的某一种药方不能同时消除三者。为此,不懂得热病的分期疗法,就在热病未成熟期可转变为其它疾病,不懂得疫病的特殊治疗方法,有时也可成为促长瘟疫的帮手。”《藏医实践概论》中将疫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疫病来势更凶猛,来不及三期逐步治疗,某些疾病可在突然间夺取性命。而慢性疫病相对易治,《莲花生医著汇集》论述了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治疗疫病首先要毁其疫毒之峰,再降热毒之凶,后行调气补身。” 3.藏医疫病的治疗方法 根据之前对甲感病因及藏医疫病归属的分析,甲感一般经过三个阶段,所以按照其发展进程进行分期治疗。根据藏医疫病的治疗原则,首先按藏医瘟疫治疗常规进行,包括隔离、清洁、消毒等,并在疫病的每一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瘟病的三个阶段为例: 第一阶段,“培根”期:此时,热毒初进,出现寒栗,头足脊椎疼痛,身体沉重,懒惰、梦幻多,欠伸多、耳昏,心情无常似疯癫,这是热情远没有完全成型,病毒在肌表,所以及时服用发汗、促使成熟、阻止扩散的药汤。第一期要服用能够使热毒成熟的药汤,如七珍汤、三果汤、四味木香汤等。 第二阶段,“赤巴”期:赤巴期亦为扩张热期,有些严重病例未必经过第一期,而直接进入第二期,一开始就出现高热等一系列进展的症状,此时为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所以也称治疗与阎王争夺生命的时刻。本病除瘟疫病共有的传入途径与症状外,第一个侵犯的部位为肺脏,而后续本中说:肺、肝、胆,主要为热症所依处,故腰寒伤,所以治疗时,服用专治恶性传染病的药物,同时也要服用降“隆”的药物,因藏医学认为隆是所有疾病的诱发因素,它既是一切疾病的前导,也是一切疾病的首位者,其遍布全身,本有凶暴,毒害本系,扰乱旁系,许多疾病的激化,都是因此引起,若及时有序地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就可以渡过难关。第二期要服用降热药,如八主丸、二十五味肺病丸等。 第三阶段,“隆”期:出入第十三天即“隆”期,也达到了山原界期。这时患者的身心经过疾病的折磨,使患者疲惫不堪,根据症状的缓解程度,若基本消失症状时,则可以放宽食膳,多进食有利于隆的各种饮食,犹如一场战役后的重建工作,服用的药物如:隆性较重的病人,在以上治疗本病药方上加檀香、肉豆蔻等八味沉香散,前两期禁忌饮食甜适口品及奶制品,但到此时即13天,热性病要注重山原界的治疗以及预防,并要注重未成型期和虚热期的调理。第3期要服用调节“隆”的药,如三十五味沉香丸等。 此外还可采用四味普尔纳汤、十二味翼首散等药内服。 4.藏医疫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与宜忌 瘟病与疫病的治疗,必须依病势而定。若刚发热时急于服用降热药,使热气未成熟而降于筋骨,可能引起痛风、肺病等继发性疾病;中期热气即将成熟,用降热药来治疗,可使热毒清除体外。在这两期的治疗过程中,体内药物由于和疾病作斗争消耗了体能,容易引起身体虚弱,因此在后期要从饮食、起居、药物等方面进行滋补,使得体能完全恢复正常。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防治疫病的藏药方中多含有麝香等强挥发药物和易过敏成分,所以过敏者、孕妇和高血压患者禁用,儿童和高龄人群以及体弱多病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甲感属传染性比较强的疫病,与一般疾病相比,更应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 [b]藏医学对疫病的预防[/b] 1.藏医学经典中对疫病预防的介绍 《四部医典·后续部》对预防疫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第26章记载:“乌头麝香黑硫藏菖蒲,安息香乳香再加大蒜,切末包袋挂颈熏鼻孔,对猛如劫火燃烧瘟疫,能使身如金刚病不侵。空腹胆怯时须防病气,腹饱防护胆壮时看病。”意思是说,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由于经常接触患者,受到传染的几率高,所以应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对此,就给出了预防的药方,其药物组成是:乌头、麝香等。当代藏医大师、北京藏医院名誉院长措如·次朗教授,根据历代传承和自己的实践经验,首次公开了该方的药物配比。这种药物的制做方法是,将药物切碎,盛放在布袋当中,束紧袋口。将药袋悬挂在胸前。每天早晨,用鼻子嗅闻这药袋。在前往疫病流行地区,接触患者之前,都应该用鼻子来闻。药物的挥发成分,可提高人体的防御疾病的能力,可以消除或抑制空气中的病原体。饮用四味普尔纳汤,一日两次,每隔12小时一次。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显然,对处于疫病流行地区的易感人群,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和注意事项,以防受到传染。 2.藏医疫病预防原则 藏医学强调对所有疾病的预防,并认为疫病预防尤为重要。《月王药诊·天花病》的治疗章中说:“预防应视为首要阶段”。《四部医典·论述部》谈到的预防实际也包括疫病的预防。 根据以上认识,针对甲感的特点,对这种传染病首先要强调预防传染,保护医护人员和周围的人,在预防的基础上积极治疗。预防方面,基本的预防措施不外药、械、食、行四方面,包括严格消毒、净化空气、隔离等措施。在这方面藏医有自己的特色和方法,可用熏疗、佩带药袋、点燃藏药香熏,同时,用藏药消毒液洗手和表面消毒等。 3.藏医疫病预防手段 除基本的预防观念外,藏医学还从多方面总结了疫病的特殊预防方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重视对周围环境的治理,切断传播途径。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所以第一要净化空气,清洁环境,防止病毒的传播,人员往来也是一个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公共场所,人员集中的地方,点熏香,对高危人群佩带“九味防瘟散”香囊,也可以集体用防治疫病的藏药涂抹于九窍全身或口服。藏医学认为寒性病由内部向外扩散,而热病及温疫病从外(六门)往里渗,故而必须堵住入病的关口。在藏区如果某地区发生疫情,人们就会在附近焚烧柏香,在疫区洒木料灰,人人佩戴藏药香囊。若某人家中有病人,就会在门口插一根柏木枝,一为警示别人家有患者,请勿打扰;二是对出入人员有一定防病作用。若病人死后送葬前,家家户户门口用灰画圈,防止疫气传入门口。同时还特别重视保护河流的清净与通畅。 重视对禽畜流感的预防。传统的藏区用于预防禽畜、人类传染病的药物分两种剂型:一部分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水剂用来清洁环境,防止蔓延,洒于禽畜棚内外一日3次;一部分散剂随量加入饲料中,这样对控制疾病的进一步蔓延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对禽畜接触人群、饲养员等要佩戴“九味防瘟散”或薰香等以净化空气,阻断禽畜与人类流感传播渠道。 二是控制疫源。《宇妥·元丹贡布传》记载了一个发生于公元3世纪的一个藏王的女儿担心疫病传染,背其生疫病的母亲离开家乡的故事。这表明藏民对疫病早有明确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隔离办法防止疫病传播。在《藏医医疗宝藏》中说:“对患有疫病的患者临死前,也要服用防治疫病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疫病的传播。” 三是自身保健。自身保健包括心身两个方面。《四部医典·后续部》强调疫病多来自气候变化和饮食、起居不当,所以平日应按照《四部医典·论述部》中对日常起居行为、季节性起居行为、临时性起居行为、食物、食物禁忌、适量的饮食等内容注意自我保健。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心态,不要盲目焦虑和恐惧。《四部医典·论述部·瘟疫症时疫治法》明确指出:“四时亏盈、劳损、恶臭、忿怒、恐惧、愁苦等折磨,饮食失调,变生疫疠。”由此可见,保持心理健康亦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手段。 饮食方面,食用营养较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胃火的正常功能,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是保健的最基本方法。为了胃肠道的功能正常,定期服用“仁青常觉”、“仁青芒觉”、“洁白丸”等,珍宝类药具有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双重作用,但像珍宝类药不需天天服用,每周服1粒即可。平时多服用“洁白丸”之类的肠胃药即可,此时不宜服用治疗温疫的药,因为此类药一般为寒性的清热解毒类药,长期服用对胃火有损害作用。 “年日木”(甲感)藏医药推荐防治方案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采用藏医传统的薰药方法,改善居室、办公和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达到预防和减少传染的效果。 在卫生部公布的诊断方案基础上,根据藏医理论,制定出藏医诊断标准。配合疾控部门,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接触人群进行隔离,切断传染途径。 做好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对藏医人员进行藏医防治方案的培训,使藏医院成为宣传和贯彻方案的主力。 推广使用藏药香薰、香囊,改善环境、提高机体防疫能力。 2.坚持藏医药诊治特色、整体疗法、藏西中医结合、内治外治结合、心理药理结合 在诊治中,可以借鉴现代医学方案,坚持藏医特色,不要照搬西医;坚持整体观念,以藏药为主。采用藏医药特色内服药物和外治疗法(香薰、放血等)相结合。 藏医护理按照疫病护理标准执行。 发挥藏医药心理干预和治疗特色,为疑似人群安排讲座(可以通过录像、网络形式进行)、心理辅导,消除患者的疑虑,减少忧郁发生率。 全程采用藏药膳配合,在保证食品卫生和基础营养前提下,提倡药食同源、平衡饮食。 根据辨证诊断,配合外治疗法,外治器械一次性使用,严格消毒流程,做好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必要时可以请西医、中医会诊。 3.预防方案 起居饮食和心理预防: 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循往常的起居习惯,没必要刻意地去调整饮食、起居等; 适量运动,选择在空气新鲜的场所活动、工作,尽量不聚集; 讲究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做到保护个人、顾及他人。 药物预防: 提高肠胃功能,增强免疫力:适量服用仁青芒觉、石榴健胃散等健胃消食、提高肠胃功能的药物,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佩戴防疫药囊:建议易感人群及前往疫区的高危人群佩戴用乌头、麝香、水菖蒲、黑安息香、白安息香、大蒜配伍做成的香囊、药包,系于颈项,不定时地嗅闻; 熏烟及洁净空气法:采用冰片、肉豆蔻、檀香配伍熏鼻或点燃具有净化空气、防瘟阻疫的藏香用于净化空气; 体外涂药法:藏医学认为疫病常从五官、皮肤等渠道传入体内,所以外涂药汤可防止病邪侵入,常用流感丸及《四部医典》中提到的部分药方涂于五官和皮肤。 4.治疗方案 藏医治疗流感的原则: 堵截传染途径; 消灭体内毒邪; 清除体内余邪; 调理养护身体。 藏医对流感疾病饮食疗法: 未熟期:食用米粥、面汤等易消化和性轻、凉的食物,忌食用奶酪、酸奶,忌饮生、凉水; 增盛期:食用清淡的食物,忌食用陈酥油、红糖、大蒜、高盐食物及饮酒; 空虚期:食用黄牛肉、野生动物肉、黄牛奶酪、新酥油、骨汤,忌食用能使体内热量散发的食物。 藏医治疗流感基本方法: 未成熟期:服用能够使热毒成熟的药汤,如七珍汤、三果汤、四味木香汤等; 增盛期:服用降热药,如八主丸、二十五味肺病丸、十二味羽首散、二十九味羌活丸、罗觉玛等; 空虚期:服用调节“隆”的药,如八味沉香丸、十五味沉香丸、二十味沉香丸、三十五味沉香丸等。 [b]藏医防治疫病常用方药[/b] 1.常用防治疫病的藏药 普尔那(phur na,pur mong nag po),在《晶珠本草》中记载有杀虫、止溃疡、除邪之功效,治炭疽、咽喉疾病。麝香(gla rtsi)解毒、杀虫、消炎、避秽等。牛黄(gi wang)可治瘟疫、解毒、清肝火、治腑热,是治瘟疫的常用药物。藏菖蒲(shug dag),又名黑菖蒲,能发散瘟疫热。格格勒(gu gul)(安息香)可清疫疠,可治炎疫、热病、干黄水。布嘎(spod dkar)(乳香)治黄水病、隆病,息风邪。果加(sgog skya)(大蒜)《晶珠本草》载:味辛,性温。祛风、杀虫、解毒、除邪。《明灯》载:味辛,性锐,效重。……治瘟病、痰雍、瘟病时疫等。 2.常用防治疫病藏药成方 十四味流感英雄散、流感丸、牛黄青鹏丸、甘露藏茵陈丸、四味船形乌头汤散、六味丁香丸、丁鹏丸、九味青鹏散、二十九味羌活散、金刚消炎丸、防疫九黑丸、四味普尔纳汤等。 3.“九味防瘟散”藏药熏及其相关研究 藏药熏历史悠久,是藏族人民在预防传染病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呼吸道疾病、内科心脑疾病等的辅助外治法之一。它选用青藏高原地区或进口的纯天然药物组方,通过药物的挥发气味对鼻腔和呼吸道黏膜进行刺激,激发人体的防御力和调节机制,达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治疗疾病的效果。藏医理论认为,要预防疫病,首先要切断疫气传播途径、防护人体门户(鼻、口、皮肤等)。温热传染病大多侵袭呼吸系统,鼻为肺之门户,所以应首先设防。 早在吐蕃时期,著名藏医大师莲花生在他编著的《甘露大瓶》中对呼吸道传染的疫病进行了深刻论述,提出了“九味黑药方”等香熏、内服特效药物配方。其中“九味黑药方”以其确切的功效广泛应用于预防疾病,至今是藏区防疫的主要药物之一,并被收入《藏药标准》。 “九味防瘟散”是北京藏医院在抗击非典期间研发改良的疫病防治藏药方。非典期间,北京藏医院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中医局支持下,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的领导下,迅速成立了藏医防治“非典”专家组,积极地投入到防治工作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和北京藏医院组织专家联合攻关,研制生产了外用非接触式预防“非典”药械——“九味防瘟散”(又称“九味防瘟粉”)熏药香囊。九味防瘟散由藏菖蒲、阿魏、硫磺、金诃子等九味藏药组成,源于《甘露大瓶》所载“九味黑方”(藏名nag po dgu sbyor)。“九味黑方”为经典古方,历史上曾流传有组成和配比大同小异多种传本。九味防瘟散就是在《甘露大瓶》处方基础上,个别药物作了调整。 根据藏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研制成功的预防“非典”的藏药熏“气味祛瘟散”和“九味防瘟散”,被发放到统战部、民委等部分中直系统单位,赠送给中日友好医院等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试用。通过近1个月时间对3万多试用者的追踪观察,无一例感染“非典”和疑似病例,无毒副作用,初步证明藏药熏法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家科委等单位组织著名中医、藏医和“非典”防治一线的专家学者,对“九味防瘟散”的组方、机理、技术工艺、安全性和预防功效等进行了3次评议和鉴定,认为“九味防瘟散”基础方组方合理、有据,符合藏医药理论,并且经受过1300多年防治瘟疫的实践检验,填补了藏医外用防疫器械的空白,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瘟疫的方法,对预防非典,保护高危人群,特别是对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有重要意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国内外媒体先后对 “九味防瘟散”等藏药外熏预防非典进行了报道。 今年国内外发生甲感疫情,北京藏医院专家组对有关甲感报道和政府出台的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后认为,该病属于藏医“年日木”范畴,藏医对此类疫病有深刻的论述和丰富防治经验。按照藏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九味防瘟粉”基础方加减,用于甲感预防。该组方符合藏药配方原理,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九味防瘟粉”香囊既净化局部空气,又可激发“隆”的卫外驱邪之功,从而达到表里兼护和祛瘟、避秽之功,从第一环节上遏阻疫病侵袭。在疫病流行时期,“九味防瘟粉”香囊对于易感人群,特别是海关、医护、交通人员的自身防护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此次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的预防甲感防控工作中,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治甲感的指示,发挥民族医药自身优势,黄福开任组长的北京藏医院甲感防治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充分论证和研究后,对原“九味防瘟散”配方和制剂工艺进行了改良,生产的藏药“九味防瘟粉香囊”和中药“防疫香囊”一起作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推荐用于甲感预防并首批服务于一线医疗工作者。 [b]藏医疫病防治研究思路及其意义[/b] 藏医学等民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SARS、禽流感、甲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何深入发掘藏医传统理论,大胆实践,探索藏医药防治甲感等传染病的方法,开辟藏医药疫病防治研究的新思路,充分发挥藏医药在参与疫病防治研究中的作用,对于藏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藏医学在治疗疫病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其中部分内容在今天看来有其经验性的成分,甚至有部分方法与西医相比还显得粗糙,但是藏医学者们在千百年来探索疫病的防治经验,具有珍贵的科技史价值,尤其那些藏医防治疫病的经典方药,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防治现代新发传染疾病的重要资源,有待多学科联合共同加以继承和整理。 甲感目前在全球蔓延并已经输入性传入我国,对甲感的防治工作事关大局。我们应充分发挥藏医药在防治传染疾病方面的优势,及时挖掘藏医药中的芳香类药物,以新思想、新思路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治流感藏药。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