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瘟丹

避瘟丹

【处方】:生甘草 南苍术 北细辛 黄乳香各30克

北细辛

又名:烟袋锅花、细参

性味:性温,味辛。

功效:同上。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加红枣肉250克,为圆饼,如桂元大。

【功能主治】:避瘟。

【用法用量】:放炭火上取烟熏之,可保三日无灾,一家免难。入夏加干石膏30克,入冬加朱砂1.5克,春、秋不加。

【备注】:方中细辛、乳香皆富含挥发油,具有解毒消肿镇静之功;配生甘草解毒,苍术除湿。放置炭火上取烟熏之,则瘟疫邪毒可避。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病论】

香熏在民间

□ 金芷君 丁洁韵 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香熏在元明清时期进入广泛应用阶段,渗透到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成为文人生活的必备。 贵族文人的香熏生活 元代的朝堂礼仪沿袭了宋代的制度,皇帝登基、封后、立太子等仪式中保留了三上香的程序;官方祭祀有专供焚香的香鼎以及香祝的步骤;礼部选进士的场合也备有香案。但在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中却极少见到香熏之事,而社会地位不如宋代的文人阶层,其风雅生活的精致却未见减少。元代的香熏器具不断创新,玉质镂空香熏、掐丝珐琅香熏等等,在技艺和装饰上寻求改革,可以推知焚香依旧风行于世。 到了明代,文人重新登上历史舞台,香熏这一极富特色的文人活动更受追捧。周嘉胄28卷香学专著《香乘》的出现是明代文人对历代香学的总结,可以认为是香学进入集大成时期的标志。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长物志》)。香熏于明代文人来说,是生活必需,正如《溉堂集·文集·埘斋记》所谓“时之名士,所谓贫而必焚香,必啜茗”。明代养生著作《遵生八笺》中载有不少有关香熏的内容,如“燕闲清赏笺”中收录了蝉蚕香、都夷香、兜末香等多种古代名香和聚仙香方、玉华香方、沉速香方等香方,并且将当时流行的合香分为幽闲者可以清心悦性、恬雅者可以畅怀舒情、温润者可以远辟睡魔、佳丽者可以熏心热意、蕴藉者可以伴读啜茗、高尚者可以祛邪辟秽等数品。可知,香熏已经作为文人养生方法之一了。 从《红楼梦》中的有关描写可见清代社会香熏情况之一斑:元妃省亲的仪仗中有手提香炉焚香开道;大观园中处处焚着百合之香;计时用更香,林黛玉制定的灯谜谜底就是“更香”,颈联曰“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从宝钗所说的“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火气的”,可以推测熏衣在当时仍然流行;居室异味以焚香驱除,如酒醉的刘姥姥误入贾宝玉卧室,袭人“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香熏可谓进入了清代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清两代的香熏器皿,以香筒(或称“香笼”)或类似狮状的角端、獬豸等形制为常见;清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一种内盛熏香料的置帽器具——香熏冠架,是后世帽筒之鼻祖。 清代用天然花果香气来取代焚香的风尚逐渐流行开来。《红楼梦》中探春的卧室中就是用十几个大香橼熏屋子;慈禧太后的寝殿里不愿用香熏,而要用香果子的香味来熏殿,这些水果多半是南果子,如佛手、香橼、木瓜之类……可以认为是香熏的拓展和进化。其器皿则随之出现了用于盛放香橼的香橼盘、盛放香花用的玉雕花熏等品类。 但到了清代末期,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熏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香熏外治法 明清时期,医疗香熏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本草纲目》第3卷“百病主治药”在诸风、瘟疫、咳嗽、瘵疰、惊痫、诸虫伤等病症中都有以香熏为代表的外治方法。清代《清太医院秘藏丸散膏丹方剂》中载有清宫所用逼虫香、平安丹、避瘟丹等香熏方剂,可知当时熏香防疫仍是一种常用方法;温病学派则筛选、创制了多种香熏防疫方,载于温病专著如《松峰说疫》、《鼠疫约编》,《泻疫新论》卷下则专门有“除秽熏法”一节,谓“瘟疫盛行之地,邪秽气满于空中……则秽气从鼻口入。防之之法,宜于病者之旁常焚除秽之药,莫令其气少绝,庶几免秽气入口鼻矣”,强调“所以除秽熏法之不可无也”,载有苍降反(返)魂香、避瘟丹等。可见,元明清时期,香熏已经完全进入了防病治病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香熏活动经过长期的流传衍变,其内涵不断丰富,已非初时仅作为祭祀和医疗的实用之事,经过历代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显示了中国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