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散
【处方】:荆芥 雀脑芎各90克 当归 人参各15克 桂心 牡丹皮 羌活 防风 桔梗 大腹子 甘草 蒲黄 白茯苓 枳壳 厚朴 半夏 杏仁 款冬花各22克 附子(炮)干地黄 鳖甲 白芍药 北柴胡 黄耆各30克 干姜 木香各3.5克 沉香7.5克
荆芥
又名:假苏、鼠蓂、姜芥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牡丹皮
又名: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性味:辛苦;凉;微寒
功效:清热;活血散瘀。主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羌活
又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蒲黄
又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黄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功效:止血;祛瘀;利尿。主吐血;咯血;衄血;备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心腹疼痛;经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带下;重舌;口疮;聤耳;阴下湿痒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厚朴
又名:川朴、紫油厚朴
性味:苦、辛,温。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半夏
又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杏仁
又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性味:苦;温;有毒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主外感咳嗽;喘满;伤燥咳嗽;寒气奔豚;惊痫;胸痹;食滞脘痛;血崩;耳聋;疳肿胀;湿热淋证;疥疮;喉痹;肠燥便秘
鳖甲
又名:上甲、鳖壳、甲鱼壳、团鱼壳、团鱼盖、团鱼甲、鳖盖子
性味:味咸;性微寒
功效: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小作惊痫;久疟;疟母;症瘕;经闭
干姜
性味:辛、热。
功效: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沉香
又名:蜜香、栈香、沉水香。
性味:辛;苦;温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降逆;纳气平喘。主脘腹冷痛;气逆员息;胃寒呕吐呃逆;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气血虚损,经候不调,外伤风邪,或内挟宿冷,阴阳不和,经络否涩,致患血风劳,腹中坚痛,四肢酸疼,月水或断或来,面色萎黄,羸瘦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加生姜3片,大枣1个,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五
【病论】
蒙药方剂(二)
蒙药方剂是根据治病需求,遵循蒙医配方理论配合组成的成方。它具有综合治疗的作用,用药量小,灵活性强,并以调和药物毒性、减少不良反应,达到安全治病防病为目的。
在蒙医文献、本草及正式出版物所记载的成方数以万计,但现代临床常用的约在1000左右。下面就临床各科代表性药方举例如下:
治疗赫依症方
如:八味清心沉香散
处方:沉香10克,广枣、天竺黄、北沙参、红花、檀香各4克,紫檀、肉豆蔻各2克。
制法:以上八味,分别挑选,研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功用:平喘,止咳,镇痛。用于赫依、血相搏致气喘,气管炎,吐泡沫痰,胸部刺痛,心悸等症。
用法与用量:成人一次2-3克,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治疗协日症方
如:清热大黑散
处方:黑冰片7克,土木香5克,地格达、土黄连、麝香、诃子、余甘子(或栀子)、毛诃子(或川楝子)、牛黄、天竺黄、红花各2克。
制法:以上11味,分别挑选,除麝香、牛黄外,其余9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另将麝香、牛黄研细,与上述粉配研,混匀。
功用:清协日热。用于热协日病,目肤发黄,瘟疫,瘟疫陷胃,口渴烦燥,消化不良。
用法与用量:一次1.5-3克,一日1-2次,凉开水或冰糖水送服。
治疗巴达干症方
如:四味光明盐汤
处方:光明盐、诃子、荜茇、干姜等份。
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
功用:温胃,消食,解毒。用于消化不良,药物、食物中毒。
用法与用量:成人一次3-5克,一日1-3次,水煎服。
治疗血症方
如:三果汤
处方:栀子2份,诃子、川楝子各1份。
制法:以上3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澄血之浊清。用于新旧血热,瘟热,目赤,眩晕头痛,病血与精血相搀。
用法与用量:一次3-5克,一日1-3次,水煎放凉后服。
治疗黄水症方
如:四味文冠木汤
处方:文冠木5克,毛诃子(或川楝子)3克,诃子、余甘子(或栀子)各1克。
制法:以上四味,研碎成粗粉,过筛,混匀。
功用:清热,燥黄水。用于热性黄水病,水肿,各种关节炎,湿热性皮肤病症。
用法与用量:成人一次3-5克,一日1-2次,煎服,或皮肤患处煎汤洗。
消粘驱虫方
如:六味荆芥散
处方:玉竹(或羌活)、益母草各3克,信筒子、蓍草各2克,荆芥、盖孜各1克。
制法:以上六味,分别挑选,研碎成细粉,混匀。
功用:杀虫,止痛。用于阴道滴虫病。
用法与用量:一次3-5克,水煎冲洗阴道,或制成栓剂外用。
治疗阏症方
如:十三味牛黄散
处方:牛黄、红花、瞿麦、地格达、菊花、关木通、五灵脂、土木香、木香、沙棘、制波棱瓜子、芫荽子、香青兰等份。
制法:以上13味,除牛黄外,其余12味,分别挑选,粉碎成细粉;另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配研,过筛,混匀。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肝“宝日”病,月经过多,呕血,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成人一次⒈5-3克,一日1-2次,凉开水送服。
破痞方
如:六味硝石散
处方:炒硝石、阿魏、光明盐、干姜、荜茇、胡椒
制法:以上六味,分别挑选,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功用:温胃,破石痞。用于食积,食痞,胃脘不适,各种石痞,尿闭腰痛等症。
用法用量:成人一次⒈5-3克,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
消浮肿方
如:十味铁落散
处方:制铁落9克,诃子、毛诃子(或川楝子)、余甘子(或栀子)、拳参、信筒子、辣椒、干姜、荜茇、胡椒各1克。
制法:以上10味,分别挑选,研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功用:消浮肿。用于全身浮肿,眼睑、面部、小腿等浮肿。
用法用量:成人一次⒈5-3克,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