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丸
【处方】:黄连2两,赤茯苓1两,赤芍药1两,枳壳1两。
黄连
又名:王连、支连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赤茯苓
又名:赤苓、赤茯
性味:甘;淡;平
功效:行水;利湿热。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制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痢便血,酒后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米饮送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验方》
【病论】
对症“灭火”选准药
进入冬季,人们常因气候干燥而上火。选择“灭火药”也应当对症。 上焦火 指上焦(心肺部位)有火,表现为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及微咳。儿童可表现为不肯吃饭、烦躁不安,甚至不愿进水、口腔疼痛。起病时可见发烧,多数为高烧,在口腔内可见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易形成溃疡。口唇、舌及颊黏膜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疱疹、糜烂或溃疡。灭上焦之火,成人可在医师指导下选服牛黄清心丸(片),小儿可服珠黄散等。 中焦火 指中焦(脾胃部位)有火,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呃气上逆、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儿童则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有饱胀不适、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成人宜在医师指导下选用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胃散,小儿宜服七珍丹等。 下焦火 指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增多色黄。小儿则眼屎多,头面部长红疹。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三黄片、当归龙荟丸、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上述三焦之火为实火,此外还有虚火,也就是阴虚阳亢,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咽干舌燥、眩晕耳鸣、健忘失眠,或干咳气短、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潮热易怒,舌红少津,脉细数。可在医师指导下对症服用知柏地黄丸等药。(于峰)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