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荣汤
【别名】: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淳祜新添方》卷五)。
【处方】:黄耆 当归 桂心 甘草(炙)橘皮 白术 人参各30克 白芍药90克 熟地黄 五味子 茯苓各X克 远志(去心,炒)15克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熟地黄
又名:熟地
性味:味甘;性温
功效: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五味子
又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
性味:酸、甘,温。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远志
又名:葽绕、蕀蒬、棘菀、细草、小鸡腿、小鸡眼、小草根。
性味:辛;苦;性微温
功效: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解毒消肿。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惊痫;咳嗽痰多;痈疽发背;乳房肿痛
【制法】:上锉为散。
【功能主治】:补气益血,养心安神治脾肺气虚,营血不足,倦怠无力,食少气短,惊悸健忘,夜寐不安,虚热自汗,咽干口燥,咳嗽痰白,消瘦肤干。或外疡溃后气血不足,寒热不退,体倦瘦弱,食少气短,疮口久不收敛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水220毫升,姜3片,枣2个,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服。 遗精、滑泄加龙骨,咳嗽加阿胶。
【备注】:方中熟地、当归、白芍补血养阴,人参、黄耆、白术、茯苓、甘草补气益脾,且可阳生阴长,补气以生血;远志、五味子宁心安神;桂心能导诸药人营生血;陈皮理气,使诸药补而不滞。诸药组合成方,共成养血益气,宁心安神之剂。故对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诸证可以治疗。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病论】
失荣
失荣
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腮腺癌等。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病因病机]
颈部为足少阳、足阳明经循行之处。由于情志不畅,忧思郁怒,脾伤气滞,运化失常,水湿停留,聚而为痰;肝失条达,气机不舒,郁久化火。脾与胃、肝与胆互为表里,痰火凝结于少阳、阳明经脉,发于颈部则阻隔经络而生本病。溃后破烂出血,外耗于卫,内夺于营,气血耗极,终成败证。
[诊断]
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除少数原发者外,大多数为转移性癌。根据病程进展,症状改变,临床分为三期。
初期:颈部或耳之前后肿块,形如栗子,顶突根深,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皮色不变,局部无热及疼痛。全身无明显不适。
中期:肿块渐渐增大,微微作痛,肤色紫暗,肿块融合石硬,表面不平,固定。伴形体消瘦,疲乏无力。
后期:肿块溃破,并无脓液,只流血水,其味臭秽。肿块虽腐溃,但坚硬不消,反愈溃愈坚,疮口凹凸不平,形如岩石。此时疼痛剧烈,彻心引脑,或疮口出血如喷射状,可危及生命。伴夜不安寐,胸闷烦躁,面色无华,形体极度消瘦,终至衰竭。若由其他岩症转移者,可伴鼻孔出血,视力模糊,耳窍失聪,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颈部转移性癌原发病灶多在口腔、鼻咽部、甲状腺、肺、纵隔、乳房、胃肠道、胰腺等处,因来源不同,处理方法各异。为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疗效,须多科医师紧密协作,从多个系统寻找原发病灶。
辅助检查:要明确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常需依赖穿刺或切除淋巴结作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一、瘰疬多发于青年及儿童。肿块位于颈部及耳后,但起病缓慢,初起肿块质较软,活动尚可,溃后有脓及豆渣状物。
二、肉瘿发病部位在结喉左右或正中,肿块呈半球状,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生长缓慢,无溃烂。
三、石瘿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患者,或既往有肉瘿病史。肿块位于结喉左右或正中,质地坚硬,活动受限,生长迅速。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郁痰凝颈部或耳前后肿块如栗,顶突根深,质地坚硬,皮色不变;伴胸胁闷胀,情绪急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辨证分析:肝郁痰凝,阻隔经络,故颈部或耳前后肿块如栗,顶突根深,质地坚硬,皮色不变;肝郁不舒,故胸胁闷胀,情绪急躁;木旺克土,故食欲减退;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苔白腻、脉弦或弦滑为肝郁痰凝之象。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开郁散加减。
(二)正虚痰凝肿块日久不消,逐渐长大,隐隐作痛,肤色紫暗,肿块融合,不久即溃破;伴形体消瘦;舌苔白或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病患较久,正虚邪胜,痰凝气滞血瘀日甚,故肿块日久不消,逐渐长大,隐隐作痛,肤色紫暗,肿块融合;痰郁化热,血肉腐败,故肿块溃烂;气血渐衰,形体失养,故形体消瘦;苔黄、脉数为痰瘀化热之象。
治法:益气养荣,疏肝散结。
方药:和营散坚丸加减。
(三)气血两虚肿块溃后腐烂无脓,时流血水,虽腐烂而坚硬不消,越溃越坚,疮口渐大,凹凸不平;伴心烦失眠,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病患日久,气血大伤,不能驱邪收口,故肿块溃破腐烂无脓,时流血水,虽腐溃而坚硬不消;正不胜邪,毒聚反甚,故愈肿愈坚,疮口凹凸不平;心神失养,故心烦失眠;血不荣面,故面色无华;形体失养,故形体消瘦;舌淡红、脉沉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香贝养荣汤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阿魏化痞膏外贴,每周换1次;溃后用生肌玉红膏掺海浮散外敷。
[其他疗法]
宜尽早选择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患者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2.发现颈部肿大淋巴结或颈部肿块时,应高度重视,积极寻找原发病灶,及早确定病变性质。
3.患部禁忌艾灸、针刺、外涂腐蚀药和切开。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