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物汤
【处方】:四物汤加白术、茯苓、柴胡、丹皮。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柴胡
又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功能主治】:血虚发热。
【摘录】:《内科摘要》卷上
【病论】
经络肢体病证
痹证
痹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湿、热之邪的侵袭,气血为病邪阴闭而引起的疾病。以盘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临床主要表现。
痹证的分类,按病因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风湿热痹等。从病理特点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均属本证范围。
1、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内因是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如再感受外邪,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1)风寒湿痹:凡是天气变化,冷热交错,或居处卑湿,涉水冒雨而罹病者,外邪直入关节筋骨而为痹证。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以风为主者,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冬痛游走不定而称为行痹;以寒为主者,因寒凝气滞,使气血地运行不畅,故疼痛剧烈,而为痛痹;以湿为主者,历湿性粘滞重着,故使肌肉、关节麻木,重着肿胀而成为着痹。
(2)热痹: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为阴亢之体,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以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由寒邪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成为热痹。或因痹证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络,蕴而化热,也可表现出热痹的症状。
痹证日久,气血亏耗,则可出现脏腑气血亏虚之证。
2、辩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明寒热,治以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随其寒热而兼行清热或祛寒。对于病程日久,气血损伤,脏腑亏虚的痹证患者,应配合运用补益之法。
(1)风寒湿痹:
①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兼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方:防风汤。
②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屈伸障碍,痛处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祛风除湿。
主方:乌头汤。
③着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兼见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主方:薏苡仁汤。
(2)热痹:
证候: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得冷则舒,痛不可触,不能屈伸,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兼有发热,汗出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症状,舌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疏风胜湿。
主方:白虎加桂枝汤。
3、辩证施护
(1)行痹:
①病人表现为恶寒喜暖,得热则舒,应往在温暖、向阳、避风的房间。病室要清洁整齐,安静舒适。
②注意保暖,不宜在寒冷季节或阴雨天气到室外活动,预防因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可于疼痛剧烈的部位加用护套,鼓励患者多晒太阳。
③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本证初起多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痹阻日久又可出现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甚至僵直,不能行动,严重者难治。如病邪深入脏腑,则出现脏腑证候,其中以心痹为多见,应按心痹施护。
④中药宜温热服,并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关节疼痛剧烈的病人,治疗上常用附子、川乌药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使用这些药物时剂量应由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久煎或与甘草同煎可缓解毒性。服药后患者若有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脉迟等中毒症状时,应通知医生的酌情减轻药量或停止服用。对于药性比较峻猛、毒副作用较大的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等,可研末装入胶囊内吞服。如采用西药抗风湿治疗时,也应注意观察其副作用。
⑤针灸疗法,常穴位有肩髃、曲池、尺泽、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膝眼、委中、风市等。
⑥宜湿性饮食,忌生冷。如病变只以关节局面部症状为主,不发热,亦无脾胃症状时,饮食可以随意,无须多加限制,如米面粗粮、新鲜水果蔬菜等。
⑦药酒对于治疗风寒湿痹有显著疗效,临床常用的药酒有五加皮酒、国公酒、虎骨酒、木瓜洒、蛇酒等。
(2)痛痹:
①患者明显畏寒,受寒则冬痛更甚,所以室湿应较一般为高。并应注意局面部保暖,多加衣被。
②慢性患者长期卧床,应注意定时更换体位,将罹患关节保持功能位置,在疼痛缓解后,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免肌肉萎缩或关节畸形,并应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发生褥疮。
③可采用局部湿热疗法,如灸法、熏蒸、热敷、拔火罐等。熏洗和熨贴疗法对痹证引起的疼痛有明显效果。如坎离砂醋调外敷;食盐、葱白炒热后熨贴患处;松节油、牛膝煎水热敷等。亦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疏风通络的中药做离子透入治疗。
④中药应热服,并注意服药后的反应。
⑤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可多用姜椒等温热性调料,以助热散寒。酒类性热,又能通经活络,可酌情选用。
(3)着痹:
①病因以湿为主,故病室宜温暖干燥。多曝晒,阴潮湿气候要提高室温以驱散潮气。
②患者一般疼痛不重,以酸麻胀木为主,关节可有肿胀。但因身体沉重,懒言懒动,活动过少,返致气血失畅,易致关节肌肉萎缩,故应鼓励患者尽重活动。
③配合按摩、梅花针等疗法,可以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缓解症状。
④中药和饮食宜湿热报。可多配合选用燥湿之品,如苡仁、鳝鱼、鳗鱼、扁豆、蚕豆、赤小豆等。
(4)热痹:
①病室宜凉爽通风,光线柔和。关节虽然红肿热痛,但不可直接吹风。
②关节肿胀明显、疼痛剧烈、兼有发热时,应使其卧床休息,将患肢垫起。痛不可触者,可将患处暴露,减少接触,协助患者选择舒适卧位,设法减轻疼痛,如行动不便的患者,可放置脚踏、木拐等。待疼痛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锻炼。
③局部禁止用湿热疗法。可用黄芩煎水冷湿敷。
④中药宜温服或偏凉服。
⑤饮食以清热疏利食品为主,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可多食丝瓜、苋菜、绿豆、冬瓜、菱角、藕、香蕉、西瓜等。
4、养生指导
(1)痹证常因起居不慎复感外邪而反复发作,故应特别注意季节时令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暖、防寒、防湿措施,随气温变化增减衣被,避免一切诱因。防止病情复发。
(2)根据病情配合气功法和体育锻炼,促使筋脉舒通,气血运行通畅,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3)如发现痹证的发作与扁桃腺炎、牙龈炎等有关,应积极治疗诱发病灶。
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甚至不能随意运动,或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根据其发病原因,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又有“五痿”(皮痿、肌痿、筋痿、肉痿、骨痿)之分。多见于湿热病后期,或因体虚久病,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或瘀阻脉络等原因而成。
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可参照本证辩证论治。
1、病因病机
引起痿证的病因,有外感,有内伤。温热毒邪与久居湿地致病的,属于外感。脾胃虚弱和肝肾亏虚,属于内伤,但外感治病,日久不已,也必然影响内脏的功能,所以两者尚有一定的联系。
(1)热邪燔灼,肺胃津伤:由于正虚邪实,高热不退,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肺受热灼,津液损伤,筋脉失于濡润,手足痿弱不用,而成痿证。
(2)湿热浸淫,气血阻滞: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外来之湿邪,郁久化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嗜酒,或多食辛辣,损伤脾胃,湿从内生,蕴湿积热,以致湿热浸淫筋脉,影响气血运行,使筋脉肌肉弛纵不收,因而成痿。
(3)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体虚久病,精血耗伤,或梦遗滑泄,精血俱损,阴虚内热,灼液伤津,筋骨失养致成痿证。
(4)脾胃亏虚,精微不输: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中气亏损使脾胃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气血津液之源不足,五脏失于濡养,气血运行及筋骨荣养失常,而出现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肢体痿弱不用等症状。
2、辩证论治
痿症的辩证论治首先分清虚实。凡属起病急,发展较快,属于肺热伤津,或湿热浸淫者,多属实证。病史较长,起病与发展缓慢,以脾胃肝肾亏虚为多者,均属虚证,也可出现虚中夹实的证候。
在治疗中一般都重视调理脾胃功能,总的治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
(1)肺胃津伤:
证候:双足突然痿软,甚至腰脊手足痿软不用。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润肺益胃。
方药:清燥救肺肠。
(2)肝肢亏损:
证候:双足渐痿疲,遗精早泄,腰脊酸软,头目眩晕,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方药:虚潜丸。
(3)湿热浸淫:
证候:双足痿软,或微肿发热,恶热喜凉,面黄身重,胸脘满闷小便短赤热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渗湿,通利筋脉。
方药:二妙丸。
(4)脾胃亏虚
证候: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神疲气短,腹胀面浮,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中益气,健运升清。
方药:参苓白术散。
3、辩证施护
(1)肺胃津伤证:
①患者多急性发病,病热迅速发展,甚至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故应安排住单人房间,以便于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移至普痛病房。
②病室宜凉爽、湿润、舒适。
③本证病情变化急骤,需仔细观察,以辨明虚实,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若起病急,发展快,初起时有发热、拘急、疼痛、麻木等,多属实证;如起病缓慢,病程长,肢体弛缓不痛,肌肉萎缩,多为虚证。
④观察患者肢体自主运动的能力是否减退或丧失;肢体活动度和肌张力有无减退以及肌肉是否出现萎缩和萎缩的程度如何;皮肤感觉,浅反射有无减弱或消失等,从而判断病情轻重和转归趋向。如临床表现下肢痿软明显加重,上延至腹部、胸部肌肉。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肌麻痹等情况,说明病情危急,应进行抢救。
⑤急性期病情继续发展加重时,应卧床休息至病情稳定。若生活不能自理者,应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防止跌伤,进入恢复期尚可自主活动,注意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
⑥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急性期或发热患者给流食或半流食,热退后改为软食,多给
予滋养肺胃阴津作用的食品,如雪梨、鲜藕、西瓜、番茄等,忌食辛辣及肥甘厚味。
(2)肝肾亏损证:
①患者多属阴虚,阴虚则内热,喜住阴凉湿润,通风良好的病室。
②患者常有眩晕、脱发、咽干、耳鸣、遗精、遗尿及痿疲无力等症状,选用针灸疗法效果显著,常用穴位有:太阳、风池、百会、翳风、肾俞、肝俞、胆俞、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绝骨、天突、肩髃、曲池、支沟、外关、阳池、合谷等。亦可用维生素B12进行穴位注射。
③饮食以补益为主,如猪牛羊脊髓、蹄盘、芝麻、银耳、淡菜、甲鱼、牛奶、鸡蛋等。辛辣炙煿之品可以助热,当慎用。
(3)湿热浸淫证:
①病室宜阴凉干燥,病床不宜过高,以便于患者上下活动。
②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下肢腰背痿软者要定时翻身,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发生褥疮和垂足。若患者局部感觉障碍时,应避免碰撞,并加强巡视。
③合理使用保护设施,如弹簧垫有利于压力均匀分散,气垫床可使皮肤所受压力降低,对伴有多外汇褥疮的患者特别适用,或有普通病床上加泡膜弹性床垫,以减少局部皮肤受压。
④发热腿肿者,不宜用热疗法,可抬高患肢,用冷湿敷法效果较好。
⑤饮食宜清淡,多食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品,如冬瓜、鲤鱼、荠菜、赤小豆、苡仁等。
(4)脾胃虚弱证:
①患者多喜暖畏寒,病室宜温暖向阳,湿度适宜。
②患者部分肢体丧失功能,失去正常人的活动能力,可产生绝望情绪,特别是青壮年患者思想负担更大,要注意情志护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取得家属配合,防止发生意外。
③每日按摩痿废肢体2~3次,有助于恢复功能。
④可应用温热疗法,但需注意因肢体痿痹感觉迟钝发生烫伤。
⑤患者脾胃虚弱,饮食宜细软、易消化,营养丰富,多食用鸡蛋、瘦猪肉、牛奶、羊肉、狗肉、红枣、桂圆等有补中健胃作用的食品。肥甘及生冷瓜果易引起腹泻,当慎用。姜、椒性温热,可用以调味,有助于温运脾阳。
4、养生指导
(1)坚持对脾胃功能的调养,保证适宜的饮食,培补正气,使气血行以荣养,以利肌肉、筋骨的康复。
(2)注意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保持体内各脏器的正常功能,是减少痿证发病的关键。
(3)保持愉快的心情,坚持合理的锻炼,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中。“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头,外感诸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不得舒展,可导致头痛。内伤的病证,或气血虚弱无以上荣于脑,或瘀血痰浊,阳塞经络,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均可发生头痛。
“伤于风者,上先受这”,“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虽为六淫所致,但以风邪引起最为多见。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本扁所讨论的头痛,乃属内科疾病之范畴,以头痛主要症状者。
西医的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患,神经机能性头痛、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均可参见本篇辨证论治。
1、病因病机
(1)外感关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主要以风邪为主。外邪自肌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使清阳之受阻,气血凝滞,阻遏络道,而致头痛。且风为百病之长,多挟时气而发病,若风挟寒邪,寒凝血滞,阻遏脉络,血郁于内而生头痛;若风挟热邪,火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发头痛;若风挟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亦致头痛。
(2)内伤头痛:“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注于脑,故内伤头痛的病因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如情志恼怒,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冲,或素体阴虚,肝阳上扰头目而致头痛。或久病体虚,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而致头痛。也可由于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思虑过度,致使脾运失司,痰湿内生,痰浊上干,阻遏清阳,引起头痛。
此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震,气血运行失畅,或日久不已,久痛入络,络道不通,瘀血停滞,均可引起头痛。
2、辩证论治
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痛无休止,多属实证,治法以祛风为主。内伤头痛则多属虚证,治法以补虚为主。至于痰浊、瘀血头痛多为虚中挟实,本虚标实,治疗时应分别标本缓急,头痛剧烈则以治标实为先,头痛缓解则以补虚为主。
(1)外感头痛:
①风寒头痛:
证候:头痛时作,痛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茶。
②风热头痛:
证候:头痛且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③风湿头痛:
证候:头痛如裹,肢体因重,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2)内伤头痛:
①肝阳头痛:
证候:头晕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兼见面红口干,舌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
治法:平肝潜阳。
②血虚头痛:
证候:头痛且昏,午后较甚,神倦,心悸,面色少华,甚则委黄,或有出血病史,妇女多产,月经过多等。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滋阴养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
③痰浊头痛:
证候: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诞,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④瘀血头痛:
证候: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
3、辩证施护
(1)外感头痛:
①病室设施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风寒头痛者,病室应温暖,恶风严重可用屏风遮挡;风热头痛者室温不宜过高,光线应柔和;风湿头痛者病室应温暖、干燥。
②注意观察头痛的性质,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疼痛的性质随病因之不同而异,风邪偏胜多表现为掣痛;风热多为胀痛;湿热偏胜则为重痛。疼痛可随外感之解除而消失。
③外感头痛常兼有恶寒发热,应定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与头痛的关系。一般患者经治疗后体温逐渐下降,头痛也应随之缓解;如果身热已退,表证已除,而头痛不见减轻,或身热持续不退,头痛如裂,甚至神识不清,应视为危症重症。
④患者可有纳谷不馨、恶心、痞满、便溏或便秘等、症状,一般可随外感的解除而好转。如呕吐剧烈,喷射而出,头痛严重,颈项强直,是病情恶化一表现,应提高警惕,尽早诊断。
⑤如果患者头痛较重,发热,身痛等全身症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若经治疗后外邪已逐渐疏散,可酌情到永外活动,并根据头痛的情况和其它伴发症状的轻重适当安排患者的活动量,注意预防因劳累而加重病情或复感外邪。
⑥患者常因头痛而情绪急躁,要解释病情,让患者了解情绪失常,尤其是恼怒忧伤,均可使头痛加重,劝其安心静养。
⑦外感头痛患者多用疏散外邪的中药,一般以湿热服为好,服药后稍加衣被,并进适当的热饮料,助其微微汗出。
⑧针刺疗效较好,常用的穴位有太阳、风池、合谷、大椎等。前额痛加刺印堂、攒竹、内庭;偏头痛加刺头维、外关、列缺、足临泣;枕后头痛加刺天柱、后溪、涌泉。
⑨推拿按摩印堂、头维、百会、风池、太阳、鱼腰等穴位,对外感头痛和一般头痛有明显疗效。
⑩风寒头痛者,用白附子、肉桂、川芎、细辛等分,研细末调糊状,外敷太阳穴24小时,效果较好。
11饮食以清淡、疏散、化湿、易消化为原则,食勿过饱。忌食肥腻。粘滑及烟酒刺激等物。此外,酸性食品收敛,予驱邪不得,亦应禁食。
12风寒头痛者可选用辛味食品,如豆豉、胡椒、红糖生姜水、白米弱等热饮料,可助驱邪外出;风热头痛者可多食有清热解毒、益气生津作用的食品,如绿豆、苦瓜、番茄等新鲜蔬菜水果。风湿头痛者应选用杏仁霜、茯苓饼、荷叶粥等有宣化湿邪作用的食物。
(2)内伤头痛:
①病室设施要求与外感头痛相同。按证型分配床位,肝阳头痛者应住安静、光线偏暗、凉爽通风的病室。血虚头痛者应住温暖、阳光充足的病室。痰浊头痛者宜住较干燥、温暖的病室。瘀血头痛者住一般病室即可。
②注意观察头痛的性质以鉴别证型。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热较缓,多表现为陷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增剧,时作时止。若肝阳上亢头痛再现为胀痛兼见头晕目眩;而瘀血头痛者多见刺痛、钝痛,痛处固定不移;挟痰者,常见昏痛、胀痛,头重如裹;气虚头痛的进退与休息、情绪、饮食有很大关系。
③头痛的发作有定时是内伤头痛各证型表现的特点之一,应密切观察。如气虚头痛多在清晨发作;肝阳头痛多在中午较重;而血虚头痛则以午后傍晚疼痛加重。如果出现反常现象,则说明气血逆乱,病情发生变化,应予以重视。
④由于头痛的证型的不同出现的伴发症亦不同。如肝阳头痛可见心烦易怒,头晕目眩;血虚头痛多有神倦心悸,面色少华;痰浊头痛则为呕吐痰涎,胸脘痞满等。内伤头痛,久病迁延,极易发生它变,故应随时提高警惕。如果患者头痛加重,时间延长,并出现气短气急,恶心呕吐,四肢逆冷,体温、血压情况异常,甚至出现口眼喎斜,瞳孔不等大,肢体麻木,神昏等症状,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⑤头痛重进需卧床休息,等疼痛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平时应保证患者睡眠充足,避免用脑过度,看书时间不宜过长,酌情进行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起居规律的生活习惯。
⑥头痛患者容易急躁郁怒,而情志的改变又会加重头痛,所以要耐心地开导患者,使其了解情绪稳定可以减轻病情的重要性,从而配合治疗。
⑦中药宜温服,服后休息1小时。
⑧针刺治疗同外感头痛常用穴位外,可加刺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肾俞、脾俞、肝俞、委中等穴。
⑨梅花针疗法,在百会、风池、上星、头维、玉枕、太阳、合谷、列缺、丰隆等穴进行中度刺激。
⑩顽固性头痛可在风池穴进行穴位封闭疗法。
⑾气虚头痛、血虚头痛及肝阳头痛者可在神门、皮质下、额等穴位进行针耳治疗。
⑿瘀血头痛可用温热疗法,如热敷法、灸法,以活血散瘀止痛。
⒀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并注意滋补。阴虚阳亢患者应忌烟酒辛辣刺激,饮食以凉润为好。痰浊头痛患者常表现为脾胃功能较弱,食欲不振,故饮食要精美,以促进食欲。血虚患者可多食滋补之品。
4、养生指导
(1)内伤头痛多因禀赋不足,肾精不足或饥饱劳倦,病后失养所致,故应注意休息,防止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正气的恢复。
(2)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使气血流通,减少疾病的发生。
(3)注意饮食调剂,克服偏食习惯,经常锻炼身体,促进气血运行,使脑髓得以濡养。
(4)注意安全,避免发生头部外伤,减少因外因引起的头痛。
(5)头痛未愈者应坚持治疗。如突然头痛发作,应及时诊治。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