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肌散
【处方】:麻黄2分(去根节),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芍药半两,贝母半两(煨微黄),石膏1两(细研),柴胡半两(去苗),葛根半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麻黄
又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性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杏仁
又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性味:苦;温;有毒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主外感咳嗽;喘满;伤燥咳嗽;寒气奔豚;惊痫;胸痹;食滞脘痛;血崩;耳聋;疳肿胀;湿热淋证;疥疮;喉痹;肠燥便秘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石膏
又名: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玉大石、冰石
性味:辛甘;寒;无毒
功效: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胃火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柴胡
又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葛根
又名: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鸡齐根。
性味:甘;辛;平
功效:解肌退热;发表透诊;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时气壮热,头疼咳嗽,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病论】
应重视生姜的解表作用
□ 马家驹 张清范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人民医院 生姜是耳熟能详的药物,也是厨房的必备之品,临床中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生姜,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其他药物所不能够替代的。生姜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屡次出现,常用来解表、和胃散饮、止呕等,其具有解表发汗而不伤津液的作用。后世医家称生姜为“胃家圣药”,如今,医生多重视生姜和胃止呕的作用,却忽略了生姜的独特解表作用。 《神农本草经》言其:气味辛、微温,无毒。《名医别录》言其: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陈世铎的《本草新编》曰: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痒,何必用桂枝?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生姜的解表作用态度非常明确。在民间,冬季亦多用生姜熬汤来治疗轻微的风寒感冒。 正确理解生姜药性的前提是抓住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同时结合《伤寒论》条文,前后对照来研究生姜的作用。《伤寒论》用生姜无论是解表,还是温胃止呕、化饮,都是利用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 邪气在表,汗之可也。但对于表证未解而津液有所损伤的患者,就需要发汗解表的时候顾护津液。如《伤寒论》曰:“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可见此时虽有表证而需要解表治疗,但绝不可大发汗以免重伤津液,当微微发汗使汗出表解而不伤津液。又如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因相对于麻黄汤证而言,体表津液已虚,故不用麻黄,而用生姜辅佐桂枝解肌散邪调和营卫,达到生姜配桂枝来解表而不伤津液。 对于《伤寒论》第28条、第174条加以研读,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姜在津液虚弱情况下解表作用的应用。《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两条都是去桂枝,而且都有表不解的症状存在,第28条,“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为表证仍在;“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里饮,所以此应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但津液已伤,若再用桂枝发汗,恐津液更伤而“亡阳”,正如“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之意。故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加茯苓白术重在健胃生津祛饮。 对于第174条,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认为,该条的小便自利为小便过频过多,导致里津液损伤,大便硬。身疼、脉浮虚而涩为表,虽当解表,但因为津液已虚,故不可用桂枝发汗,以免重伤津液。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加白术温中健脾生津液,以表里同治。 所以,上述两条虽有表证未解,但津液已虚,故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历代对于上述两条有颇多争论,而之所以诸多医家认为“去桂当为去芍之误”,就是在于仅仅看到了表证的存在,却忽视了生姜的解表作用。 另外如《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历来诸医家认为真武汤属于里虚寒水饮上泛,但六经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的同时利饮,用白术、茯苓、附子温阳利水,芍药和营制约过于辛温发散,因“汗出”而津液已虚,故不可再用桂枝发汗,而用附子助生姜温阳解表而不伤津液。 从以上可以看出,仲景对于津液充足的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而对于津液已伤的表证则不用麻黄、桂枝,而用生姜来解表。 综上所述,生姜有解表发汗而不伤津液的作用,是其他药物所不能够替代的。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