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末
【处方】:川乌3斤(炮),草乌3斤(醋煮),枫香(别研)3斤,当归(去芦,酒浸1宿,阴干),赤芍药半两,川独活2斤(去芦),川芎2斤(汤泡7次),细辛2斤(去苗,净洗),香白芷2斤,山桂2斤(去粗皮),白姜2斤(面裹煨),黄姜2斤(湿纸裹煨),五加皮2斤(净洗,去骨),桔梗2斤(去芦),骨碎补2斤(去毛,炒),苍术2斤(醋煮7次),何首乌(用黑豆酒煮7次)2斤,知母半斤,没药半斤,牛膝2斤(酒浸7日,焙干)。
川乌
又名:乌头、五毒根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草乌
又名:乌头、五毒根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细辛
又名: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性味:辛;温;小毒
功效: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五加皮
又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
性味:辛、苦,温。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骨碎补
又名:猴姜、猢狲姜、石毛姜、石庵 (艹闾)、过山龙、石良姜、爬岩姜、石岩姜、碎补、树蜈蚣、地蜈蚣、黄爬山虎、麻鸡翅膀、搜山虎、肉碎补、猴掌姜、石连、姜、石巴掌、毛姜、申姜、岩姜
性味:苦;性温
功效:补肾强骨;活血止痛。主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聋;牙痛;久泄;遗尿;跌打骨折及斑秃
苍术
又名:山精、赤术、马蓟、青术、仙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
何首乌
又名:首乌、地精、赤敛、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疮帚、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夜交藤根、黄花污根、血娃娃、小独根、田猪头、铁称陀、赤首乌、山首乌、药首乌、何相公
性味:苦;甘;涩;性微温
功效: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主血虚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
牛膝
又名: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充膝、接骨丹、牛盖膝头
性味:苦;酸;性平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敌国(火)下行;利尿通淋。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征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续筋接骨,常服活血止肿生力。主跌扑伤损,皮肉破绽,筋肉寸断。败血壅滞,结痈烂坏,疼痛至甚,或劳役所损,肩背四肢疼痛,损后中风,手足痿痹,不能举动,筋骨乖张,挛缩不伸。
【用法用量】:每服2钱,盐酒调,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遍身损伤,临卧服。
【注意事项】:孕妇莫服。
【摘录】:《理伤续断方》
【病论】
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骨伤科成就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重点介绍了蔺氏治疗骨折、脱位、筋伤、内伤等骨伤科常见疾病的经验。并用现代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观点发掘了蔺氏的学术思想,客观地评价了该书对骨伤科的贡献。将其治疗骨折、脱位的方法概括为麻醉、复位、固定、按摩和功能疗法、内外用药等五种疗法,治疗伤科内伤的方法归纳为“七步内伤辨治法”,认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实际应用了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医患合作等四大治疗原则,该书奠定了骨伤科辨证论治的理论框架,它的问世成为了中医骨伤学科形成的标志。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是唐代骨伤学家蔺道人所著,约成书于公元841~846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全书共一卷,分三节,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它在《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指导下,继承了前人的骨伤科经验,并加以总结,详细论述了临床上常见的骨折、脱位、伤筋、内伤等骨伤科疾病的分类和诊治,实际应用时遵循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医患合作等四大治疗原则,基本奠定了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框架。
学术思想 承前启后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还受到了道家“动静”观的影响,整体观念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贯穿全书始终。同时该书还继承了《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的骨伤科学术成就,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以整复、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为治疗骨伤的主要方法。对开放性骨折,主张首先冲洗伤口,然后手法整复或切开复位,缝合伤口,小夹板固定和内外用药。无论是对损伤局部的治疗,或全身气血的调节,还是对新鲜性创伤的处理,创伤后遗症的康复,都实施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法则。既重视骨伤的治疗,也反复论述了筋的损伤和内伤的调治。这种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和辨证论治的治疗观,至今还指导着临床实践。该书提出的“生气血、补肝肾、长筋骨”以促进创伤修复的理论,是骨伤科的重要理论学说,历代都有所研究和发展。蔺道人所介绍的大部分辨证治伤,内外用药的经验,已成为后世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楷模,奠定了骨伤科辨证论治的基础。
分类方法 规范合理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对象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把对象区分为不同类群或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逻辑方法,要想研究错综复杂的疾病必须首先进行科学分类。[2]早在春秋时期,古代的骨伤医家就将损伤性疾病分为伤、创、折、断四大类。《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脉死候》对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已有了一定认识。蔺道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创伤称为“伤损”,把骨关节损伤分成骨折和脱位两大类,将骨折又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还首次把骨折分为新鲜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并把髋关节脱位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两个类型,这种分类方法虽然不尽完善,但是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一直被沿用。
诊治骨伤 独具特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最突出的贡献是对骨折和脱位的诊断治疗,书中首先提出了一整套比较科学而系统的诊治方法。在诊断上提出“相度损处”法,“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扌然)捺,忖度便见大概”,即后世的“手摸心会”检查法。主张检查时要对伤肢健肢进行对比,注意局部情况,并用手触摸损伤部位,弄清骨折和脱位的移位情况,包括移位方向等。这种方法包括了现代对创伤局部的望、闻、切等手段,是骨伤科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在闭合性骨折和脱位的治疗方面,可概括为五种方法,也就是治疗过程中的五个步骤。
麻醉 主张在骨折整复前必须先服“常用整骨药”这种麻醉药。如书中所载:“常用整骨药,用大草乌,刮去皮,为细末,每服逐半钱,温酒调下。如未觉,再添二分药,酒下”,“又方,用乳香、没药各一两,别研;次用血竭、自然铜、无名异、醋煮黄木鳖子各一两,地龙二两,并为末,蜜丸如龙眼大,嚼烂,热酒咽下。俟了,用生葱嚼解。”由于麻醉药的应用,使骨折整复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既提高了疗效,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蔺道人成为骨伤科历史上应用麻醉药的先驱之一。
复位 复位是治疗骨折和脱位的关键。蔺氏是手法整复治疗骨折和脱位的奠基人,他创用了五种整复骨折的手法。一是“相度损处”,属于诊断法,是整复骨折脱位必须进行的第一步,并贯穿整复全过程。二是“拔伸牵引”。书中指出:“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这是根据移位情况采用顺向牵引,反向复位的方法。又说:“凡拔伸当相近本骨节损处,不可别去一节骨上。”这是依据骨折整复的难易程度而决定用力大小,在近骨端对抗牵引以及顺向拔伸的经验之谈。三是“撙捺”或称“用力收入骨”,也就是现代所说的“端挤提按法”。四是“捻捺”或称“捺正”,即反复揉按推正,其目的与现代的触碰手法相似。五是“按摩推拿”,此法是唐代以前整骨手法的统称,自蔺氏始与整复手法区别开来。他指出:“凡捺正,要时时转动使活”,“善系缚,按摩导引”,即反复推拿按摩,调整筋骨,理顺经络。上述五大整骨手法也是现代中医骨伤科整复骨折的基本手法。蔺氏对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也有具体的描述,如他创用靠背椅式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还创用手牵足蹬法整复髋关节脱位。这两种复位手法在现代的教科书中和临床上仍被采用。
固定 正确的固定方法,对加速骨折愈合,是十分重要的。蔺道人发明竹片和杉木皮固定法,开骨折外固定之先河。如书中记载:“杉木皮用水浸泡后,削成手指大片,间疏排列,对杉木皮捆扎三度备用。”另外,还详细记述了使用夹板的具体方法,指出应根据不同的骨折部位,采用不同的夹板和固定方法,换药不用拆夹板,夹板固定时间以骨折愈合为度,即“骨生牢稳方去夹”,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正确的。
按摩和功能疗法 蔺氏十分重视伤肢固定后的功能锻炼,把练功活动作为重要治则,提出:“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这些经验,为后世治疗骨折采用动静结合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内外用药 蔺道人在《内经》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能够辩证地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强调局部外用药,又重视全身内服药。在创伤局部用洗药、散药、膏剂外敷以消肿止痛,加速骨折愈合;用内服接骨药、活血化瘀药等以调整全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营生新,续筋接骨。这些治疗原则和方法对后世骨伤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胆创新 主张手术
在中医骨伤科发展史上早就有手术疗法的记载,如《三国志·关羽传》曾记载“刮骨疗毒”的故事,隋代《诸病源候论》对清创缝合术、血管结扎术、骨折内固定、异物取出等手术方法,也有论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于闭合整复失败的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主张采用手术疗法,如书中说:“凡伤损重者,大概要拔伸捺正,或取开捺正,然后敷贴、填涂、夹缚。”“凡皮破骨出差爻,拔伸不入,撙捺相近。争一、二分,用快刀割些捺入骨。所用刀,最要快,剜刀、雕刀皆可。”“凡骨破打断,或筋断有破处,却用针线缝合其皮,又四围用黑龙散敷贴”。另外,还论述了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先用煮过的水冲洗污染的创口和骨端,进行消毒,或用刀切开,将断骨复位,用药填在创口内,以防感染,伤口不要缝合,要放引流,然后外用夹板固定。有时也可以按照情况缝合伤口,然后内外用药。这些方法基本与现代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原则相同,但是,比Friearich氏自公元1898年开始使用的扩创术,早了一千多年。
治疗内伤 强调辨证
凡暴力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损伤或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者,统称内伤。[3]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故跌仆闪挫,方书谓之伤科,俗谓之内伤,其言内而不言外者,明乎伤在外,而病必及内。”《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专列“治伤损方论”阐述伤科内伤的治疗。蔺氏在《内经》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下,系统总结了治伤用药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七步内伤辨治法”,他根据伤后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采取七个步骤,治疗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伤科内伤证。第一步,用大承气汤或小承气汤或四物汤;第二步,用黄药末;第三步,用白药末;第四步,用乌丸子;第五步,用红丸子;第六步,用麻丸子;第七步,用活血丹、当归散、乳香散。每一步所用方药都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作为辨证依据,这充分体现了蔺道人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
痹证筋伤 内外兼治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对痹证和筋伤疾病也有所论述,认为跌仆损伤后,瘀血阻滞,风寒湿邪侵袭可形成痹证,主张内外兼治,外用熏洗法,内服祛风胜湿通络药物。如仙正散方论中说:“于损处断处及冷水风脚,筋脉拘急,不得屈伸,行步坚苦,用此药热蒸,用被盖覆,候温淋洗。”书中还说:“凡浑身无故损痛,是风损,当服风损药,如排风汤之类。”蔺道人已认识到在骨折或脱位的同时多伴有筋肉损伤,书中多次提到“筋断”、“皮肉破绽”、“筋肉寸断”等,尤其对颈肩腰背部伤筋论述颇多。如在小红丸方论中说:“损后伤风湿,支节挛缩,遂成偏废。劳伤筋骨,肩背疼痛,四肢疲乏,动用无力。常服壮筋骨、活经络、生气血。”这种治疗原则和方法在现代临床上仍然是常用的。
总之,该书总结了公元八世纪以前中国骨伤科学的理论和经验,奠定了骨伤科辨证论治的基础,取得了空前的学术成就,它的问世成为骨伤学科形成的标志,其历史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提出的治疗原则、观点、方法,一直影响后世一千多年,至今仍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蔺道人撰,韦以宗点校.理伤续断方点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14~50.
[2 ] 许立人.自然辩证法教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102.
[3] 王和鸣.中医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1.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2) 黄俊卿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