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汤

【处方】:甘遂(大者)3枚,半夏12枚(以水1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5枚,甘草如指大1枚(炙)。

甘遂

又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功效: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半夏

又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药理作用】:利尿作用《经方研究》:李春响等实验报告,用本方100%水提取液进行家兔利尿作用的实验,每公斤体重给药1毫升,药后30分钟时5分钟内尿液,与药前5分钟内的尿液比较无明显增加,但1小时后5分钟内尿量与药前5分钟内尿量比较,有显着增加。

【功能主治】:浚痰逐饮。主痰饮,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饮家心下满痛,欲呕吐,或胸腹挛痛者。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8合,顿服之。

【各家论述】:1.《金匮要略直解》: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欤!2.《古方选注》:甘遂反甘草。反者,此欲下而彼欲上也。乃以白芍约之,白蜜润之,则虽反而甘遂仍得下渗。《灵枢》有言:约方约囊是也。甘遂、半夏逐留饮??漫于肠胃之间,虽利而续坚满,苟非以甘草、白蜜与甘遂大相反者激而行之,焉能去其留着之根。相反为方,全赖芍药酸可胜甘,约以监反,庶不溷乱中焦而为害。
3.《金匮要略心典》:脉伏者,有留饮也。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者,所留之饮从利而减也。虽利,心下坚满者,未尽之饮,复注心下也。然虽未尽而有欲去之热,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势而导之。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抑缓药毒耳。

【临床医学】:1.留饮:吴孚先治西商王某,气体甚厚,病留饮,得利反快,心下积坚满,鼻色鲜明,脉沉。此留饮欲去而不能尽去也,用甘遂、半夏、白芍,加白蜜5匙顿服,前症悉痊。或问:甘遂与甘草其性相反,用之无害而反奏效,何也?曰:正取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击,以成疏瀹决排之功。
2.肺心病腹水:徐某某,女,46岁。患肺原性心脏病伴腹水已年余。用强心利尿剂后,病反加剧。症见胸满腹胀,四肢水肿,喉间痰鸣,心悸而烦不得卧,气短欲绝,面色晦暗,唇周发绀,二便不通,不食不饥,口不渴,舌胖淡,苔润,脉弦而结代。证属脾肾两虚,痰饮内阻,元气欲脱。拟甘遂半夏汤化裁:人参15g,甘草3g煎汤,送服甘遂蜜丸(即本方)3g。服后4小时下大便3次,先下黑粒状,继下浆糊样便,小便亦通,胸满肢肿,痰鸣等症均已见轻,呼吸好转,颜面转微白,唇周淡红,胃纳好转。翌日,投木香12g,人参15g,甘草3g煎汤吞服甘遂蜜丸3g。服后2便畅通,继以8味丸固本,经治月余,诸症消失,至今6年,未复发。
3.腹壁脂肪增多症:蒋某某,女,32岁。患者腹部逐渐增大已4月,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而转外地某医院。诊时见:腹部膨隆,大如妊娠8个月,按之松软如棉絮,自觉胀闷不舒,沉重乏力,神疲嗜睡,纳减便溏,经闭3月,白带量多,质清稀而有腥味,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滑。证属脾虚失运,痰湿内停。治以健脾涤痰,方用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9g,半夏9g,白芍9g,炙甘草9g,白术12g,茯苓18g。3剂。药后腹胀大为减轻,精神转佳,食纳增加,白带减少,惟大便溏泻反剧,泻下之物粘腻如鱼冻,余无不适。原方继进3剂,腹胀大已减3分之2,余症俱觉好转,大便仍间有粘腻物,脉沉滑,原方再进3剂。2年后,患者至某医院分娩遇见,谓药后健如常人,腹大全消,带止经行,尔后怀孕。

【摘录】:《金匮》卷中

【病论】

善用相反相畏能生奇效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药是中医辨治病证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药物相配伍而治疗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强疗效,如果配伍不当或禁忌,不仅会降低药效,还会产生毒副作用,所以中医治病非常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 中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谓之“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药物之间能产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谓之“相畏”。对于中药的配伍禁忌,自古流传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说,此两说源于《神农本草经》,《本经》在所附诸药制使篇中,对中药的玉、石、草药、木药、兽、虫、鱼、果、菜、米分别上、中、下三部详尽阐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杀、相畏、相恶等原则。 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谓:“《本经》载药365种,有单行者71种,相须者12种,相使者90种,相畏者78种,相恶者60种,相反者18种,相杀者36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即源于此。《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 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不尽相同。直至金元时期,才正式将相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并编成歌诀流传。“十八反”歌诀最早见于金代医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中,元代医家李东垣所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也载有这首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歌诀,则首见于明代永乐太医刘纯所撰的《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喜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煿莫相依”,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附子)畏犀角(广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达成共识后,历代大多中医遣方用药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而这相反相畏药在临床上是否就绝对不能合用?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些相反相畏药是古代医家几千年临床经验教训的总结,中药之间只有合理配伍,才能产生的良好疗效,如触犯配伍禁忌,轻则误病,重则害命,须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认为,古人只说“十八反”,并没有大量的病例来论证是否正确,“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组外,其余配伍皆为有毒中药之间相配,其产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药本身所致,还是二者配伍后毒性增加所致,并无详细的定论,不足为凭。 所以,历代不少医家,对相反相畏药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视病证复杂多变的现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打破禁律,认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并据证联用相反相畏药辨治疑难重症,屡获奇效。 临证善用相反之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留饮欲去证的甘遂半夏汤,甘遂和甘草同用,因势利导攻逐祛饮。《金匮要略》治疗寒饮腹痛证的赤丸方,乌头与半夏合用,除沉寒痼冷,化饮降逆。 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主治诸缓风湿痹脚弱。 明代外科学家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壶汤,清热消瘿,化痰软坚,理气散结。方中海藻与甘草同用,相反相激,使“激之以溃其坚”。 清代医家徐大椿《兰台轨范》中的“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主治中风瘫痪,痿痹,痰厥,阴疽,流注。清代医家孟文瑞《春脚集》中的“十香返魂丹”,丁香与郁金同用,主治痰厥中风,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等等。 对于相反相畏之药合用能产生奇效,不少医家也都有精辟的见解,如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所撰《药治通义》中曾引清代医家张志聪语:“考《伤寒》、《金匮》、《千金》诸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分析得更为独到:“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 当代老中医李可临证也善用相反相畏药,其创制的“三畏汤”(红参、五灵脂、公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三对相畏之药相合,相反相激相成,功能益气活血,启脾进食,温肾止久泻、久带,消寒胀,宽胸利气,定痛散结消癥。他说:“三对畏药,见一症用一对,三症悉俱则全用。余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则已达4万次以上,未见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对难症、痼疾,一经投用,便入佳境。”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病证从来都是有是证则用是药,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其从医六十年来,以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疗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肿瘤;以人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海藻、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胸水,渗出性胸膜炎等,皆获佳效,且未见任何毒副作用,堪称善用相反相畏药的高手。 笔者受上述大师的启发,也常据证应用相畏药治疗重症。如一位头部患带状疱疹的男患者,73岁,年高体弱,剧烈疼痛,夜不能寐,中西药应用数天疗效不显。据其有气虚血瘀的见证,在对证经方中加味人参与五灵脂相伍,一补一通,益气化瘀定痛,一服药即使疼痛大见减轻,夜可安睡,患者称奇。由此可知,只要辨证准确,方药配伍合理,相反相畏药也能出奇制胜。 [b]综上所述,笔者体会:[/b] 一、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应当有是证用是药,关键在于对证(症)。实际上,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与辨证不准,治疗不对证(症)有关。再则,也与盲目使用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久,或炮制不当有一定关系。 二、临证用药,要胆大心细,古人既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用药时采取审慎的态度是必要的。因为中医治病以偏纠偏,即利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来纠正人体生病时的阴阳寒热不协调、不平衡状态,使之趋于“阴平阳秘”,平衡谐和,所有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是集疗效与毒副反应二者于一体的双刃,用好了可救人,用之不当会伤人。用药当遵《本经》,其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较大,用之须高度注意,要辨证准确,用量适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对于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若无充分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需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7)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