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散
【处方】:麻黄3分(去根节),羌活3分,桂心半两,黄芩半两,防风3分(去芦头),羚羊角屑半两,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赤茯苓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芎?3分,蔓荆子半两,酸枣仁半两。
麻黄
又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性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羌活
又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黄芩
又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附子
性味:辛;甘;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赤茯苓
又名:赤苓、赤茯
性味:甘;淡;平
功效:行水;利湿热。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蔓荆子
又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外感风热;头昏头痛;偏头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多泪;目睛内痛;昏暗不明;湿痹拘挛。
酸枣仁
又名:枣仁、酸枣核。
性味:甘;平
功效:宁心安神;养肝;敛汗。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体虚自汗、盗汗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风痉。身体强直,口噤不能言,神思昏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淡竹沥1合,更煎1-2沸,温服,不拘时候。衣覆取汗,避风。
【摘录】:《圣惠》卷十九
【病论】
习李士懋温阳法治喉痹
□ 赵丽萍 祝子贝 河北医科大学扁鹊医学社 临床上见到咽喉肿痛,医者多用连翘、银花、射干等清热解毒之品,认为咽喉肿痛乃风热上扰或火热之邪上攻而致。但阳虚也会造成咽喉肿痛,其病机有二:一为阳虚寒盛或阳虚寒客致使经脉凝涩而咽喉疼痛,治当温阳散寒;二为阳虚虚阳上浮,熏蒸咽喉,当温阳以引火归原。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士懋宗仲景之旨,数十年临床恒以脉诊为中心,辨证灵活,症见咽肿喉痹时,若病家脉沉弦拘紧且按之无力或减,则辨为阳虚寒凝;若病家尺脉沉而无力,寸关脉显浮滑之象且按之减,则辨为阳虚虚阳上浮。 案1 李某,男,27岁。2005年2月11日初诊。 数日前外感后暴喑至今,症见畏寒肢冷,加衣被后稍减,鼻流清涕,咽干痛,腰骶疼痛,背紧沉。服板蓝根冲剂、感康等不效。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尺弦紧。辨为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处方:炮附子10克(先煎),麻黄5克,甘草6克,细辛6克,干姜5克。6剂,水煎服。药后得愈。 按:失音、咽痛原因繁多,此人为阳虚外感,寒邪直中少阴。《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人脉沉无力,尺弦紧。沉而无力则为阳虚,尺为阴位,“弦则为减,减则为寒”(《伤寒论》),紧亦主寒。《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循咽喉。”寒邪直中少阴,寒邪循经凝滞经脉,则喉痹或失音。李士懋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以四逆汤急温下焦已虚之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也;麻黄附子细辛汤中以麻黄散寒,细辛入肾经引领麻黄入肾,散肾经直入之寒,使邪达表自外而解,有逆流挽舟之意。 然李士懋临床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所治绝非太少两感而已,李士懋常言:“纵无表证,但见阳虚寒凝,亦可用麻黄发汗,散其直中寒邪。”其言得矣! 案2 患者,女,24岁。2010年3月9日初诊。 自觉口齿热,咽痛,脸红,头晕无力,腰痛,四肢冷。脉弦减,寸关略显浮。辨证为阳气不足,虚阳浮动。处方:炮附子6克(先煎),肉苁蓉10克,山萸肉15克,白术10克,干姜5克,巴戟天10克,当归12克,茯苓15克,仙灵脾10克,肉桂4克,白芍12克,党参10克。3剂,水煎服。1剂后咽痛口热则消,3剂后余症皆减。 按:脉弦减,弦减为阳气不足;寸关略浮,可知肾阳虚,虚阳上浮,虚火上窜至口中则口齿热,熏蒸上焦则咽痛、面红。故以附子、干姜、肉桂等温补肾阳,肉苁蓉、巴戟天佐诸阳药亦可填补肾精,“精化为气”,从而使阳气化生有源;山萸肉收敛浮越之阳,且不患阴阳格拒,使所温之阳安于下焦。 笔者有感于温阳法治喉痹之奇,适逢同学因咽痛就诊,遂大胆治之。 李某,女,21岁。2010年4月28日就诊。 咽痛,有痰,易咯出,色深;尿频,夜晚睡前甚;申时脸烘热。尺脉弱甚,寸关有洪滑之象,按之无力。辨为肾阳虚,虚阳浮越。宗肾气丸加减。处方:炮附子6克(先煎), 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桂枝10克,山药12克。1剂,水煎服。 4月30日复诊,自述咽痛已愈。以上方加减继续为其治疗尿频。服3剂后尿频愈。 按:肾禀真阴真阳,先天之本,一有亏虚,诸症丛生。《灵枢·经脉》云:“肾少阴之脉……循咽喉”,肾阳亏虚,浮越于上,循经上炎,方有咽痛、潮热之象;“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所藏津液经肾气化,其浊者出为小便。肾阳虚馁,气化失司,“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方用肾气丸加减,于大队滋阴药中加入桂枝、附子,“少火生气”,复其气化之职;又附子大辛大热,于坎水真阴之中生阳,引火归元,气化得复,诸症如失。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