蘘荷
【拼音】:Xiānɡ Hé
【别名】:嘉草(《周礼》),猼月(《史记》),蒚蒩(《说文》),芋渠(《后汉书》),覆葅(《别录》),阳藿(《广西志》),阳荷(《黔志》),山姜、观音花(《浙江中药资源名录》),野老姜、土里开花、野生姜、野姜、莲花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别录》
【来源】:为姜科植物[b]蘘荷[/b]的[b]根茎[/b]。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根茎肥厚,圆柱形,淡黄色,根粗壮,多数。叶2列互生,狭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5~35厘米,宽3~6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或短柄状,上面无毛,下面疏生细长毛,或近无毛,中脉粗壮,侧脉羽状,近平行;具叶鞘,抱茎,叶舌2裂,长1厘米。穗状花序自根茎生出,有柄,长6~9厘米,鳞片覆瓦状排列,卵状椭圆形,外部苞片椭圆形,内部披针形,膜质;花大,淡黄色或白色;花萼管状,长2.5~3厘米,篦形分裂;花冠管状,裂片披针形,唇瓣倒卵形,基部左右各有1小裂片;雄蕊1,药室向外伸延成一长喙;退化雄蕊2;子房下位。蒴果卵形,成熟时开裂,果皮内面鲜红色。种子黑色或暗褐色,被有白色或灰褐色假种皮。花期夏季。
【出处】:《别录》
【分布】:生于山地林荫下或水沟旁,分布江西、浙江、贵州、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根茎含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白蘘荷),以铜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细切,入沙盆中研如膏,只收取自然汁,炼作煎,却于新盆器中摊令冷,如干胶煎,刮取研用。"
【性味】:辛,温。 ①《别录》:"微温。" ②《药性论》:"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淡,无毒。"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治妇女月经不调,老年咳嗽,疮肿,瘰疬,目赤,喉痹。 ①《别录》:"主疟。" ②陶弘景:"主诸溪毒、沙虱辈,亦云辟蛇。" ③《唐本草》:"根:主诸恶疮。根心:主稻麦芒入目中不出者,以汁注中。" ④《本草图经》:"干末水服,主喉痹。" ⑤《纲目》:"赤眼涩痛,捣汁点之。"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活血,又可镇咳祛痰。外用可拔毒,消疮肿。" ⑦《四川中药志》:"治老年咳嗽,气喘(盐吼),虚性白浊,妇人血寒经冷及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或鲜者捣汁。外用:捣汁含漱、点眼或捣敷。
【注意事项】:《本经逢原》:"忌铁。"
【复方】:①治指头炎:蘘荷鲜根茎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颈淋巴结结核:鲜蘘荷根茎二两,鲜射干根茎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喉口中及舌生疮烂:酒渍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肘后方》) ④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捣蘘荷根,酒和,绞,饮其汁。(《补缺肘后方》) ⑤治杂物眯目不出:白蘘荷根,捣,绞取汁,注目中。(《圣惠方》) ⑥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生蘘荷根、叶合捣,绞取汁,服三、四升。(《补缺肘后方》) ⑦治大叶性肺炎:蘘荷根茎三钱,鱼腥草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月信滞:蘘荷根,细切,煎取二升,空心酒调服。(《经验方》) ⑨治跌打损伤:蘘荷根茎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晒干研粉,用黄酒冲服,每次三至五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吐血,痔血:蘘荷根一把,捣汁三升服之。(《肘后方》) ⑾治妇女产后吃盐过多的盐吼咳累:阳藿,装入猪大肠内,炖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辞典》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