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毒散

败毒散

【处方】:防风、荆芥、羌活、前胡、升麻、干葛、赤芍、桔梗、川芎、白芷、牛蒡子、甘草。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荆芥

又名:假苏、鼠蓂、姜芥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羌活

又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前胡

性味:苦辛,凉。 ①《雷公炮炙论》:"味甘微苦。" ②《别录》:"味苦,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辛。"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⑤《纲目》:"味甘辛,气微平。"

功效:宣散风热,下气,消痰。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 ①《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②《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④《滇南本草》:"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 ⑤《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升麻

又名: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

性味:味辛;甘;性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时疫火毒;口疮;咽痛;斑疹;头痛寒热;痈肿疮毒;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妇女带下;崩中

赤芍

又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白芷

又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牛蒡子

又名:大力子、恶实

性味:辛、苦,寒。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功能主治】:天行时疫,头面肿大,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憎寒壮热,四时瘟疫。

【用法用量】:加生姜、葱,水煎,热服。出汗。

【摘录】:《仙拈集》卷一

【病论】

人参补气之圣药

□魏文浩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 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人衔、鬼盖,列为上品。“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考仲景用人参的条文共76处,出现在42个方剂中。《药徵》认为“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惊”。《别录》云:“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药性》谓其“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大明日华本草》曰:“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本草经疏》称:“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本草正》谓:“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本草新编》论人参指出:“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 人参自《神农本草经》以来,一直被视为珍贵补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宋代前主要用其生津止渴,益气补虚,金元之后,始用其大补元气以固脱。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医家对人参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应用范围有明显扩大。笔者根据前贤经验及姜良铎老师用药体会,将其归纳为5大功用,现介绍如下。 大补元气 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等,均选人参大补元气,除具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外,还能增强应激适应能力和强心固脱,为拯救虚脱之第一要药。配干姜、桂枝以补气回阳,除阴霾,治表证误汗吐下,致阴竭阳亡,或直中三阴,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细者。可单用人参15~30克浓煎取汁服,即(独参汤)有明显补气固脱之效。如大失血者,尤当独重用人参补气摄血,此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陈士铎云:“人参脱于一时,血失于一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它药缓不济事,必用人参作一剂,服以救之。” 近年以人参或参附汤、生脉散之煎剂或注射液救治各种心力衰竭、休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主补五脏 补心定悸,主胸痹,心动悸 仲景用人参汤治疗“胸痹,心中痞气”;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九痛丸治九种心痛,皆用人参安神定悸。《神农本草经》曰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药徵》云:“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名医别录》谓人参能“通血脉,破坚积”。《证治准绳》养心汤、《济生方》之归脾汤,皆用人参治心悸,失眠,脉细弱者。《圣济总录》卷55用人参配吴茱萸治疗胸痹心痛。 现代临床用人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每每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补脾养血,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 人参甘温入脾经,补脾益气,振脾阳而资化源,有气血双补之效,为补脾要药。具有改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能促进血清蛋白合成,刺激造血器官,促进造血机能旺盛。故常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生化无权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谷不香,脘腹虚胀,大便溏泄者,配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如兼寒者加干姜温中祛寒;脾气虚极,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之证者,伍黄芪、白术、升麻、柴胡、桔梗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肌肉张力,有升阳举陷之能。 健脾调中,主吐利 人参为补益脾胃之要药,且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滞,故止呕尤为专长,善疗虚寒性吐利。吴茱萸汤治疗胃阳不足,寒饮内停,或夹肝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外台》黄芩汤主凡中寒气少之干呕下利;大半夏汤证亦为虚寒性的胃反呕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之证,为素体阳虚不足,感受寒邪以后又经吐下,致脾气下陷,寒盛于下而吐利并作;桂枝人参汤证是虚寒性协热下利;理中丸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此里寒重当用理中丸先温补中阳,使阳复寒消则吐利自除。 仲景在应用以上诸方中均用人参健脾和胃,调畅中州,治疗呕吐时多用生姜、半夏、吴茱萸相伍;治疗下利时多与干姜合用;夹有郁热者可配黄连、黄芩;兼有表邪者可加桂枝解表,调和营卫。 益智安神,主心脾两虚证 《神农本草经》谓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本经疏证》云:“人参为阴中之阳,其力厚,其性醇,故举安精神,定魂魄,而补五脏之征验具矣!”人参大补元气,化精微,生阴血,为益心气、通百脉、和五脏,养精神之要药,故能益智安神。多用治心脾两虚而致的失眠头痛,惊悸健忘,神疲倦怠,精神恍惚等症。方如《济生方》之归脾汤,补脾养心安神;《摄生秘剖》之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安神。 补肾助阳,主少阴阳虚,阴寒凝滞证 人参禀性中和,气冠群草。补气助肾阳见于附子汤,治疗“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及“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成无己曰:“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肢冷脉沉者于阴也。”方中人参、附子相伍温补少阴心肾,以壮火之阳,而阴自和。陶御风在《临证本草》指出:“凡用参救绝,无非补肾,肾气不生,绝必难救,然救绝者,肾不至全耗,不必用参,肾若至绝,则不得不用参。人参气味阳多于阴,少用则泛上,多用则沉而下。但入肝肾须与熟地、山茱萸、牛膝等药同用,有补气生肾水之妙。” 人参有强肾起痿之功,治疗老年性继发性阳痿和性交次数减少、勃起困难、早泄、射精不足或丧失性欲者,均有一定疗效。 补肺定喘,主肺痿,咳逆上气 人参益肺气而充百脉,大补肺中元气。脾为土,肺为金,土能生金,仲景把这一相生关系应用于临床,用培补脾土的药物来治疗肺金的病变,如用千金生姜甘草汤治疗肺痿。陈修园指出:“中者土也,土能生金,金之母,即资生之源也,夫肺痿咳唾涎不止,咽燥而渴者是中土虚,水气逆,阻其津液不能上滋也,方中生姜甘草汤者,君生姜破饮行阳,蒸津液上滋,佐以人参,入太阴,振脾中之阳,育肺中之阴,又以大枣、甘草助之,为资生之始,令土旺则生津制水矣。”“咳逆上气,咽喉不利”,用麦门冬汤培土生金,方中人参养胃益气,使胃得养而气能生津。炙甘草汤治疗肺痿,方中人参也是起补土生金的作用。 如肺肾两虚之喘咳者,配蛤蚧、胡桃肉、肉桂补肺益肾,纳气定喘。近年用之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之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心肺功能不全的哮喘,均有良效。 益气生津 人参味甘微苦,善补气益阴,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云:“止消渴”。《本草纲目》论人参之主治云:“止渴生津液”。《本草经读》曰:“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下后,亡其津液。”仲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自汗不止之“渴欲饮水”;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麦门冬汤用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皆取人参之清润以生津止渴。小柴胡汤方后云:“上七味……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此亦说明用人参之意,旨在生津。 仲景还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益阴,治霍乱病亡阳脱液的证候。以上皆说明了人参具有益气生津补阴之功能。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治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人参可补内虚助生发之气,使少阳之邪透达于外,以达安内攘外之功效。旋覆代赭汤以人参治痞;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以人参佐厚朴、生姜、半夏消腹胀。余如治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治日晡所发潮热的柴胡加芒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的柴胡桂枝汤等,均用人参。 由此可看出,小柴胡汤确实是和解之专剂,但柴胡、黄芩只是和解外邪,真正和解表里者为人参。 扶正祛邪 人参大补元气以助正气,《神农本草经》谓“主补五脏……除邪气”;《药性论》云“主五劳七伤,虚损微弱,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本草纲目》谓可治“男妇一切虚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如增加T细胞,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应激能力。人参与祛邪药合用,对正虚邪实或邪未尽而正气先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的作用。如桂枝人参汤治“太阳病,外证未除,又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治太阳病“身疼痛,脉沉迟者”;竹叶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均取人参扶正祛邪之功。后世之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均从之立意。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