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阳止痒汤
【处方】:黄耆30克 桃仁6克(研)红花6克 皂刺3克 赤芍3克 山甲3克(炒)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赤芍
又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功能主治】:益气散瘀,通络止痒。治痘出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兼治失音声哑。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病论】
日旋光性皮炎偏方
日旋光性皮炎偏方
植物-日旋光性皮炎
助阳止痒汤
[药物] 黄芪30-60克,桃仁10-15克,红花3-10克,皂刺10-30克,赤芍10-20克,炒山甲5-10克。
加减:伴发热者加生石膏30-60克,知母10-20克;伴搔破流水者加焦苍术10-30克,车前草30-50克;伴烦躁便秘者,加生大黄10-20克。
[用法] 上药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残渣再煎冷却后,早晚2次洗患处。
[疗效] 本组16例,病程3-10天者6例,11-20天者6例,21天以上者4例。均发病于春末夏初,有食用、接触红花菜、芥菜史。3-5天治愈者6例,6-10天治愈者8例,11-14天治愈者2例,平均治愈天数8.6天。
[验案] 吴××,男,42岁,农民,1984年3月28日初诊,8天前割红花菜后,自觉脸部瘙痒,食用红花菜后脸部肿胀,继而两手背亦觉痛痒,搔抓觉舒;两耳后搔破,湿流滋水,且伴发热。中医治疗,诊断为植物——日光性皮炎,经用西药无效。后予助阳止痒汤加味治之,内服,外洗,9剂,脸部及手背肿消如常,痛定痒止,两耳后摄溃处结痂。
[出处] 《中医杂志》1984;25(12):13。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